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城市名片 > 正文

乡村安顿不下肉身,城市收藏不了灵魂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9-29 10:31 浏览量:
乡村安顿不下肉身,城市收藏不了灵魂


中国的乡村已经与城市胶结在一起,它们的分界线从来就不清晰。我们在城市里吃的东西,可能大都是从乡村运来的;在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自己的父母可能还在乡村生活。直至今天,每年春节至为壮观的被称为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候鸟般迁徙的流动人口,也大都是在城乡之间往返奔波。中国的乡村与城市,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第十六期“有书看·有话说”活动中,我们选出了五位读者并寄出《上升的大地》一书。他们中有人冲破了大地匐于脚下的固化“偏见”,找到了中国乡土的魅力;有人唏嘘打工者为了生计而不得不离开乡村土地上的“家”;有人惊觉农村的现代化并不只有经济这一条道。关于农村的神秘而又浪漫主义的想象,是超越现实,又是现代性的。
 
   《上升的大地:中国乡土的现代性想象》<BR/>罗雅琳 著<BR/>中信出版集团,2020 年 7 月版

 

 
 
《上升的大地》貌似是一本学术著作,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拿在手里,我用了两个晚上将其读完。我惊讶于作者文字的冷静和老成,更惊讶于作者的年轻,她是92年的,还不到三十岁。而我在她相同的年纪,还是一个四处漂泊的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工。 
 
借着《向上的大地》所烛照的光亮,我仿佛突然又重新认识了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突然觉得《平凡的世界》和我在23年前读到的那部作品有些异样了。 
 
无数的农村青年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以各种途径投入城市的怀抱之中,他们考学、招工、当兵,想尽一切办法逃离乡村,去往城市;数不尽的农村中老年人,被惨淡的生活逼迫着离开土生土长的故乡,他们在城市里,从事着最脏最累的工作,换回一点儿微薄的收入。广袤的农村大地,只剩下一群在夕阳中守望的老人和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的妇女和以及野草一般野蛮生长的儿童们。
 
等到春节,一场震烁古今的人类迁徙活动开始了,无数土地上生长出的人们,背着沉重的行囊,或欣喜,或失意,或麻木,仿佛鲑鱼洄卵一般,拥挤在各大火车站、汽车站,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家乡,那个爱恨交织的家乡,这就是春运,一场最为壮观的人类迁徙活动,比非洲马赛马拉动物大迁徙还要宏大几百倍的为了生存和发展的迁徙活动。春节过后,人们重新收拾行囊,去往全国各地的城市。彼时的农村,开始渐渐衰老,露出疲态,如同一个面色萎黄,满脸皱纹,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日渐虚弱中等待叵测命运摆弄的丧失了活力和青春的老人。 VCG

 

关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社会学理论,流传颇广的是始于140年前的英国学者雷文斯坦的“推拉理论”,通俗一点儿讲:农村往外“推”,城市往里“拉”。于是,无数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迁移,农村逐渐萎缩干瘪。那些来到城市的农民们收获了一个个称号:“农民工”、“新市民”,他们都是城市的建设者,但是却不受重视,甚至备受歧视。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消除贫困国际日上宣布了主题:“缩小差距,从贫困到体面工作”。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劳工世界政策报告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劳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量工作岗位已经流失,许多中小企业可能无法生存,年轻人甚至可能成为“封锁的一代”。他强调,全球各国应共同努力为所有人创造体面工作。这里都出现了一个名词:体面工作。“体面工作”已成为世界各界的共识。 
 
“体面工作”又谈何容易?“体面工作”,一方面要数以亿计的农民朋友们自立、自强,一方面也要整个社会提供和谐包容的氛围,惟愿乡村、城市只是称谓的区别,并无高低贵贱的分别,每一个生存其中的人们,都心甘情愿,都心安理得,都体体面面,都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