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说禅论道 > 正文

从魏延故事看“偏见思想”在用人战略上的危害

来源:未知 时间:2019-12-24 09:10 浏览量:
从魏延故事看“偏见思想”在用人战略上的危害



很小的时候听单庭芳先生的《三国演义》评书,每听到“孔明遗计斩魏延”,都深为诸葛亮的睿智和深谋远虑所折服。渐至长大,戴着“酒瓶底”读书的时候多了,不知不觉中竟有了为魏延同志平反的想法。

在我们极力倡导学习型组织创建、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的今天,谈论人才战略的文章也不在少数。何谓“人才”,德才兼备四个字可以概括。魏延同志是否达到这两个方面的标准呢?让我们来看看有据可查的“材料”——“德”的方面,魏延曾为刘表效力,刘表死后在曹操大兵压境、蔡瑁力主投降的情况下反出襄阳,欲投奔刘备。在乱军中没有找到刘备,宁肯暂时去投奔韩玄,也不投靠曹操或孙权。在赤壁大战结束刘备站稳脚跟后攻打长沙的战役中,毅然反出长沙投奔刘备。在汉中战役中充当先锋,曹操许以高官厚禄也未能收买。用现代的话来说,有一定的抱负和政治立场,而且可以说政治立场比较坚定;“才”的方面,魏延跟随张飞在瓦口关大战张郃初露锋芒,阳平关之战一箭射断曹操两个门牙,平南蛮时智激擒祝融,陈仓口疑兵斩王双,木门道单身引敌射死张郃,出斜谷中埋伏仍然指挥全军奋战、救出陈式从容撤退。刘备进位汉中王时,群臣都以为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而刘备却偏偏起用了魏延,刘备问他如果曹操进攻汉中怎么办,魏延答“如倾全国之兵来,请为大王拒之;如将十万之众来,请为大王吞之。”把曹操十万兵马视如草荠,何等气吞山河的气慨!刘备评价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应该是比较中肯的。而就是这样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却在孔明死后落了个被杀身亡、诛灭三族的下场,使蜀国进入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没落时代。

在这一悲剧性的结局面前,应该说诸葛亮的“偏见思想”负有全部的责任。刘备收魏延时,诸葛亮就认定魏延有反骨,而且从此以后就没有放弃过这一看法。刘备伐东吴,诸葛亮马上派名气和官爵都比魏延高的马超带汉中的大部兵马去守关隘,实质上就是不放心,把魏延这个汉中太守架空。诸葛亮北伐时,仅存的人才之中,关兴、张苞英年早逝;赵云已经年老,而且官爵还不如魏延高;王平虽有韬略但勇猛不足,而且不识字;邓芝、马忠、马谡文武双全,但只能作为庙算策划的儒将,统军打仗还有欠缺;马岱、张嶷、张翼、廖化、高翔都只能是副将的材料。魏延已经隐然成为蜀国第一大将。孔明老哥收到个姜维比挖个金娃娃还高兴,依我看得到接班人是一喜,有人克制魏延恐怕是另一喜了。要让他信任魏延,把兵权交给魏延,恐怕是他死也不愿见到的事!诸葛亮死后,一不把退兵方略告诉魏延,二来又让与魏延历来不合的杨仪掌军权,三又派姜维断后拦截魏延。杨仪在接到魏延不肯退兵的消息就马上下令诛杀魏延三族,明摆着是公报私仇。所以说魏延的反叛,实际上是诸葛亮逼反的。而且所谓魏延反叛,他目的很明确,无非想夺回军权,继续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实质上并未反叛蜀国。在中国古代,叛国是最大的重罪,按照汉朝律法必须诛灭九族、碎尸示众,王莽、董卓都受了这样的刑罚。而魏延死后,刘禅仍然按照他生前的爵位以同等礼仪把他埋葬;逼反魏延的杨仪却因后来与蒋琬争权而被流放致死。可以说,“扶不起的阿斗”在这件事上都比诸葛亮看的清楚。

我们在选人用人上,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从诸葛亮这位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身上我们却可以清晰的看到,要真正做到这句话,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傲慢与偏见往往是扼杀人才的头号敌人。所以孔子与孟子讲君主不可以有好恶之念,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确实是非常中肯的。人才的运用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整个事业的发展,关键还看领导者将其如何使用、用在什么地方,第一印象对领导者而言,应该是可信而又不足以长期信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