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说禅论道 > 正文

道家思想的主体精神之自由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3-07 11:32 浏览量:
道家思想的主体精神之自由


道家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无为,它作为一种处世哲学强调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态度立场,而是一种超然洒脱的人生境界。隐士哲学是道家所推崇的,我们通常讲这是一种避世,其实像陶渊明一样的悠然见南山的人究竟能有多少,多的只是在当下的生活中寻求一种精神的解脱的自由。借助庄子这种无为的思想,寻求自己心灵的一片净土,与充满功利的社会相远离,以免让自己的心灵混淆在一片污浊的环境之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隐士的思想在元朝的艺术家中多见,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内心平淡、没有个性。

 
1.“心斋”与“坐忘”
“心斋”与“坐忘”同样是庄子艺术精神的重要内容。《人间世》中讲到颜回问孔子关于“心斋”的问题,孔子这样答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也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可谓虚乎?”关于坐忘,在《大宗师》中“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尤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从上面的两段材料可以看出心斋中提到的“未始有回”以及坐忘中提到的“离形去知”,其实都是在讲要“忘我”、“丧我”。《齐物论》中“今者吾丧我”,其实这里的“吾”和“我”就是两个概念,我是带有欲望和知识的状态,而“吾”所讲的状态是心不为外物所扰,通过摆脱心与物的界限以得到精神的自由。无论是任情是违理是狂放甚至是前文所讲述的畸人,只要是秉持本心,坚持真我,都是至情至性的表达。
 
2.玄学思想中的自由精神
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郭象主张“名教即自然”。郭象所理解的自然,不是单纯指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更多的是在指代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要顺应世界的变化,即顺应自然。把这个理论回归到名教其实就是忽略了名教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界限,从二者顺应自然这一共同点出发将两者统一起来了。王弼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即名教和自然属于衍生关系,自然是名教产生的源头。
3.禅宗思想中的自由精神
中国禅学起源于印度,同时受到老庄思想以及魏晋玄学的的影响,融合儒家学说的某些思想,从而形成的具有综合性同时思辨能力有很强的宗教学说。唐朝时期佛教盛行,《西游记》的故事就是以唐朝为背景,写唐三藏西天取经中的西天其实就是指的印度。元、明以来,人们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压制,把“理”看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方面呈现出窒息灰暗的景象。
禅宗思想的传入为中国艺术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后期的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中不可争议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离相无念”的思想,主张在理想的精神世界中超越,渗透到美学和艺术当中,则表现为对内心主观感受的倾向,以精神追求为主的审美方式。“自性顿现”的思想,主张注重人的客观自我,这也就使得中国书画艺术从重写实向重写意的方向发展。“法由心生”的思想,主张注重人的精神领域,使得艺术出现了虚实的思想。
 
狂禅思想在晚明时期得到发展,表现的最为突出的是对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的去除,以及对世间一切礼法的蔑视。李贽作为倡导狂禅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出“童心说”。所谓“童心说”,即坚持本心,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禅要普度众生、拯救大众,但是所要普度和拯救的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们的心灵,是要使人们回归生命状态的本真淳朴,赤子之心就是其中的一种。“无位真人”是临济禅所主张的核心思想,所谓的“无位真人”即本来的自我,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圆满自足的本心。
怀素虽然不是生活在狂禅盛行的明朝中叶,但是在怀素的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禅学思想追求自由、追求本真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怀素擅书法,在书法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曾笑称自己“得草书三昧”,所谓的“三昧”在禅宗中讲就是事物要义。怀素将自己的人生理想放置在“禅”的境界中,作为一个出家人的身份,中中狂怪的举动确实不能被人们所理解,但是他自己却是将这样的一腔真情全然的表现在自己的笔墨之中,以此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暂时将清规戒律忘掉,纵酒挥毫,好不快活。这或许也是怀素如此钟情于书法的原因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