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说禅论道 > 正文

你怎样理解“天人合一”思想?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1-26 09:39 浏览量:
你怎样理解“天人合一”思想?



跟“天”有关的成语数不胜数,大多数带有毋庸置疑的神圣性,如,天乾地坤,天玄地黄,天造地设,天公地道,天理难容,天道无亲,天机不可泄露……
人类从诞生以来,便对头顶的“天”怀有敬畏之情,在上古时期,逐渐形成祭天的风俗,通过盛大的祭祀仪式,表达对上天深切的感恩之情,同时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和丰衣足食。
要理解“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天”的具体含义,它指代宇宙自然运行规律,是大象无形的大道,是世间万物最高的准则,人只是天道中的沧海一粟。
大图模式






战国时期的文化巨匠庄子,在他的哲学著作《庄子·大宗师》里开头写道: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大意为:明白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就等于达到了认识的极点。明白自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是用自身智慧所通晓的知识,来领悟自身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
大图模式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记述。
庄子之后,西汉大思想家董仲舒在自己哲学著作《春秋繁露》里有一句名言: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到西汉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发现属性相同的事物之间可以发生感应,如同被神秘的气场所左右,便有了“天人感应”之说,比如,磁石可以吸住铁块,琴弦可以产生共振,在光亮环境虽然闭上眼睛但还是能感受到光的存在,一群牛里边一条牛哞哞叫则会引起其它牛跟着叫,天气热冷干湿的变化会引起人身体上的不适,等等等等。
大图模式






因此,董仲舒就认为,天跟人一样,都具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天为主,人为副,人是天的副本或影子,会随着天的运行变化而变化。这句名言深入浅出,等于把“天人合一”的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了,是结合了阴阳、五行学说对“天人合一”的解读。
实际上,早在庄子和董仲舒两位先哲之前,《易经》里早有了“三才之道”的说法,通过二元辩证关系,将天、地、人,三者并立起来,并将人放置在最核心的位置来审视。
认为天有天之道,天之道的作用在于“始万物”,是万物的生命之源,也是万物运行规律和行事原则的保证。因为在混沌初开之际,即使没有生命形成,日月星辰就已经轮回交替,形成秩序井然的自然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天道”。
大图模式
地有地之道,地之道的作用在于“生万物”,可以促成万物繁衍不止,新老交替,生生不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
人有人之道,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是一种意志、智慧和境界的体现,人只要不断自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就能掌控自身命运,成全人与万物和平共处。
天道代表阴阳,地道代表柔刚,人道代表仁义。天、地、人虽各有其道,但他们不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会产生对应和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仅是“同与应”的关系,还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他们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大图模式
可以看出,“天人合一”四个字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包含的文化观点和哲学思想十分广博和深刻,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乃至传统文化的源头。
当今所讲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种思想意识,也是一种生活状态,倡导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感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人在这种关系里生活,能得到持久的快乐。
显然,目前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是结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观点后,赋予人的一种平和的生命意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