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说禅论道 > 正文

人的思想激进度是与年纪成负相关的?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1-16 10:04 浏览量:
人的思想激进度是与年纪成负相关的?



针对董卓的战争于公元190年开始打响。

尽管袁绍袁术都成为了反对董卓的核心人物,但他们在洛阳的叔父、当时帝国的首相袁隗却没有对董卓发表任何反对意见。

同样持这一态度的还有与他一起共事的很多官僚,以及拥兵在外的皇甫嵩与朱儁。

董卓甚至意图奸污皇甫嵩叔父(也就是那个凉州三大名将之一)的妻子,结果直接导致了该名女子的死亡(因为反抗而被杀害)。

但即便如此,皇甫嵩仍然对董卓表示服从,因为这大概就是他的性格。

而朱儁在之后选择了反叛,但由于准备不足等原因,他很快便被董卓所击溃。

刘虞的先祖是第二汉王朝的创始人刘秀的长子,高贵的出身、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出色的政治手腕,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对完美政治家的解释,刘虞似乎就是这么一个人。

其实,他是一个两面派:他一边与袁绍等人保持着良好往来,一边仍然向董卓控制的中央表示效忠。

他的选择影响了另一位地方大员、同时也是皇族出身的三国重要人物,那就是刘表。

刘表是一个资历非常深的知识分子,他在168年前便已经是闻名全国的三十四个政坛重要人物之一(张邈也是其中的一个,但和刘表还有一定差距),那时候曹操等人还只是十几岁的小孩而已。

董卓掌权后因为荆州州长被孙坚斩杀,刘表随即被任命为新一届州长并立刻前往赴任——这并不是一件好差事,因为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进入一个充满危险的地区,既要防止自己被不断反叛的盗贼干掉,又要避免和王睿一样被孙坚给杀死。

事实证明刘表已经算是自己那一辈人中最有能力的一个之一,因为他很快便清除掉了荆州的反对人士,而他成功的秘诀在于团结那些支持自己的荆州大领主们。

随后刘表选择了臣服而不是对抗董卓,然后尽量不干涉北方的战争,正是这种政策保证了荆州地区获得了近20年的和平并成为了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一个难民营,而这些情况都在客观上对当时长江中游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焉和陶谦同样也拒绝对董卓的行为发表公开申明并选择相关的阵营站队,不过他们的出发点却是不相同的。

刘焉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渴望皇冠的人物,所以他是早有预谋地来到益州担任的州长,因为这个地方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很适合割据而存在,同时当时还流传着一个有关益州地区会诞生帝王的传说,于是刘焉便信以为真了。

之后尽管董卓有发起对益州的攻势,但刘焉除了象征性防守外仍然拒绝与袁绍等人一起公开倒董,因为他只想扩充自己实力,却并不在乎支持或者反对董卓。

而陶谦的思想却更类似近代的地方自治主义者,他没有太多政治野心,只想在徐州境内维持一方和平。

不过这并不代表陶谦就是一个支持董卓的人,事实上当朱儁公开反对董卓的时候他便公开资助了对方三千军队和一部分军饷,即便朱儁后来被击溃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这一立场。

朱儁事情很清晰地说明了一个问题:正是因为中央那些有威望的政客屈服于董卓,所以地方才没能完全集合起来反对他,而只要有一个类似朱儁的人站出来情况便大不一样了。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公开反对董卓的人,其年龄段都在30~40岁上下,而选择中立的那些人则年纪明显偏大,并且都是已经在社会上确定了自己地位的人,这就是一起典型的年龄影响政见的案例。

曹操其实已经用自己的失败证明了一个事实:面对董卓手下的正规军,即便是有战争经历的曹操指挥作战尚且要失败,更何况是那些从没有参加过战争的袁绍等人?

何况曹操还没遇见董卓的主力,甚至是他的嫡系都没碰到呢(事实上董卓的嫡系部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倒是这位战胜了曹操的军官竟然和打败了孙坚的那位是同一人,有时候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没有在更合适的位置上,这是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了的)!

假如董卓能明白自己现在的优势而趁胜追击,那袁绍等人就不免要流亡或者投降了,而历史上估计就不会存在“三国”这个名词了。

然而,孙坚却在无意中打破了历史的格局,进而将所有人都拖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