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解析财智 > 正文

银行理财遭扩张困境,已有大行存续规模缩水,与公募基金"安全距离"正在缩小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8-14 11:57 浏览量:

  一个问题现在已经被提上统筹日程:谁来填补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缩水后,让出的低风险、高流动性产品需求空间?

  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理财销售新规,它禁止理财公司(包括总行和理财子)使用未说明选择原因、测算依据或计算方法的业绩比较基准;禁止单独或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区间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所以,银行理财销售部门得火速联手总行个金部,将App在售的理财产品全部增加业绩基准测算依据说明。

  但随着存量理财业务整改继续提速,情况很可能继续起变化。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增至23.03万亿元,只比一季度末的银行理财余额相差两万亿。银行理财6月末时点规模数据尚未公布,但预期是确定的:往好的想,银行理财止跌回升,保住了对公募基金两万亿的小幅安全距离;但更大的概率是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在二季度继续缩水,跟公募基金的差距继续缩小。

  虽然设置了延至2022年年底的过渡期,但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已低调发威。现金管理产品,估计很难再支撑全行理财规模的快速扩张了。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进入5个月倒计时,除了极个别获监管许可的个案可以争取延长处置外,银行总行层面正在将不合规的存量产品加速整改和压降。于是一个微妙的情况出现了——记者独家获取的数据显示,因为总行压的比理财子发的快,三大行(集团口径)6月末的理财存续余额,较年初出现了下降。

  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进入5个月倒计时,这意味着各总行资管部要加快存量整改并加速向理财子公司迁移产品。一季度末,银行和理财子的管理规模还大概呈7:3的结构,典型的“母重子轻”。

  建信理财的做法是28家理财子(截至7月末已批筹的理财子,含4家外资控股)的缩影。事实上全行业都在负重前行,是为了过渡期结束后的轻装上阵。“重”,毫无疑问指的是存量待整改理财业务。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又必须加快打造更规范的业务运作基础设施、更敏捷响应的产品研发机制、更深层主动的投研体系……

  总之,就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维持着管理规模正增长,一直在发(净值型产品);但总行在加速处置存量业务,一直在压(预期收益型产品)。

  以前,现金管理类产品通过信用下沉和拉长久期持有的主体评级低于AA+、剩余期限大于397天的债券,都是收益较高的资产。新规使得现金产品不能再大量配置信用下沉债券、私募债、二级资本债,不能新配永续债,那么现金类产品长期高出货币基金的几十个BP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总行一边压(预期收益型老产品),子公司一边发(符合新规的净值型产品),大家一起维持着全行理财规模的体面——这是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和理财子一直在做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在过渡期内,“自主发行规模”应该被着重强调的原因。因为从全行角度出发,要在母行移交产品速度不快、且同时规模缩减(老产品压降的原因)的前提下,要让全行的理财规模降幅不大甚至正增长,只能依靠理财子自主发行产品。

  “为什么会瘦呢?” “因为掉的肉比长的肉多”。

  也就是说,无论哪种情况,银行理财规模轻松碾压公募基金的光景已一去难返,它艰难维系着第一大资管子行业微弱的荣光。随着居民财富权益配置倾向的进一步加剧,银行理财很有可能被公募基金逼平甚至反超。

  同一时点(既一季度末),是整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关键节点。银保监会人士的官方表态是:各家银行都已建立了统一领导机制,锁定了整改底数,建立了台账,明确了处置方案。整改情况符合预期,到今年一季度末,整改进度过半。

  还有迹象能够证明银行理财规模或在缩水。记者独家获知:有三家国有大行集团口径(既含理财子)的理财余额已较年初减少;另外两家和招行则保持着正增幅,但增速也已较上年同期放缓。这一切都将在半年报里得到印证。

  第三类是由母行运作的预期收益型老产品。市场上经常说的“迁移”或“移交”,其实是母行将第二类产品移交至子公司管理,理财子公司不做二次整改。只有新规产品才能被注入,这是为了隔离风险,保证理财子公司洁净起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