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解析财智 > 正文

不到半年!“资管新规”过渡期开始倒数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7-28 04:05 浏览量:

从时间上来看,"资管新规"发布已超过3年,在发文初始,银行就一直按照监管要求逐步压降存续资产,制定整改计划。不过,在采访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相较大、中型银行来说,地方性银行的整改完成进度依旧有待提高,一位城商行理财业务部门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截至2021年6月末,我行存量待整改理财产品较年初已压降40%。其中,保本理财产品已全部压降退出,存量待整改理财产品仅占全部理财产品规模14.5%。我行存量理财底层资产主要投向为标准化债券资产,剩余资产处置难度较低,年内实现净值化转型压力较小。"

毫无疑问,整改存量理财产品是摆在当前银行面前的"头等大事",但做好移行承接工作则是资管市场的"生力军",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的使命。将时间线拉回至2019年5月20日,银保监会批准中国工商银行全资子公司——工银理财、中国建设银行全资子公司——建信理财开业,在这之后理财子公司接连成立开业。截至目前,银保监会已批准筹建2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和3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其中1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和1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已经开业。

如今,距离"资管新规"转型过渡期结束仅有五个多月的时间,银行理财产品存量整改情况如何?理财子公司承接母行产品进程如何?7月27日,多位银行业相关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了行内资管中心整改的最新进展,从进度表现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存量产品整改进度不一,有的银行已完成了超80%以上存量产品处置,而有的银行还停留在40%这一阶段。另外,作为资管市场的"生力军",当前已有17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启了承接母行理财产品的工作,但业内人士对于过渡期满后理财子公司的转型焦虑也始终难消,有理财子公司人士直言,当前违约资产处置、长期限资产处置、非标资产处置仍有难度。

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资管新规"过渡期就将结束,由于规模庞大,大部分银行都面临着过渡期如何处置原有理财产品存量资产的问题,当前,各家银行"作业"完成度如何?近日,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多家银行业相关人士,从他们口中了解行内存量理财产品的整改进程。从整改完成度来看,大、中型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完成度不一,有大行存量产品整改完成度已超80%,有的地方性银行整改效率还不到一半,存量处置难度依旧较大。

其中,宁银理财承接进度最快,当前承接产品数量达到287只,招银理财承接速度也较快,已承接285只产品;工银理财已承接母行产品数量达到253只。承接产品较慢的为徽银理财、渝农商理财,涉及的产品数量分别为2只和1只。

交银理财相关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称,截至2020年底,交银理财含受托管理母行的存量理财产品后的总规模超过1.1万亿元。与此同时,交银理财净值化产品的转型速度明显加快,净值化率超过60%。"2021年,交银理财将继续严格执行整改计划,确保在2021年底前完成过渡期整改任务。"上述交银理财相关人士说道。另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公司正在按照监管要求平稳有序推进,已经完成了第三批产品迁移。"

北京商报记者孟凡霞宋亦桐

承接产品只是第一步,在采访过程中,有业内人士对过渡期满后理财子公司的转型焦虑始终难消,一位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母行的产品已经陆续在承接,但承接后我们也有很大压力,比如,违约资产的处置、长期限资产的处置、非标资产的处置都还有难度。"

从产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向看,大行和小行存量整改都存在一些困难。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从产品供给角度看,需要打破刚兑和期限错配、净值化等转型的存量产品仍有一定的规模,化解起来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在运营管理和投研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转型也相对缓慢。从产品需求看,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人员更多的是消费者心态,而非投资者心态,投资者教育不到位,产品转型过程并不被消费者很好的接受,一旦遇到浮亏银行还要面对来自购买者施加的压力。

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同时指出,由于目前理财子公司处于起步阶段,权益类资产投研能力、风险控制和产品创新方面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理财需求;此外,未来理财子公司竞争力还体现在差异产品与服务方面。

在陶金看来,对过渡期到期后却还处于存续期的理财产品,为了符合监管的要求,还是需要进行转型,而转型还是在理财子公司的框架下,用理财子公司来承接这些产品,主要要依靠理财子公司的独立投研、风控和管理体系。

理财子承接母行产品进度加快

"打破刚兑、专业管理、风险自担"是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产品销售重心应聚焦于投资者教育和引导。"一位城商行相关人士指出,"未来我行将对销售人员销售理念进行重塑,同时也将做好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分层管理和风险承受力有效引导。坚持走‘明星产品、明星投资经理、明星资管品牌’的‘三明’营销策略,提升理财产品品牌价值,增加市场认可度。"

在采访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也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各家银行理财产品向理财子公司迁移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我知道的最新消息是,现在还有一半以上的存量理财产品没有整改,这其中都是期限比较长的产品,有的资产端期限长达2年,处置上还是有难度,行内也在加紧讨论方案,尽量赶在监管要求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另一家城商行理财部门人士担忧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