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和谐民生 > 正文

四本“民生账”算出群众“获得感”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8-15 09:57 浏览量:
四本“民生账”算出群众“获得感”


         从县城乘车出发,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行驶半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了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北部的西寨镇田家堡教学点。抬眼望去,一栋崭新的二层教学楼矗立在校园里,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孩子们正欢快地做游戏。

      过去,田家堡村有一个教学点,是在村头戏台院里盖的几间土瓦房,没有围墙和校门,课桌椅和门窗也破烂不堪。2016年8月,该校校长肖冬强来校时,学校只有两名老教师和19名学生。“现在,我们有8名教师,47名一至三年级学生和66名幼儿班孩子,新学校建好了,年轻教师也有了,教学质量年年提升,在镇上就读的学生又回来了。”肖冬强高兴地说。

      和田家堡教学点一样,西寨镇还有一个教学点和4所村小,也都实现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数量“双回升”。这得益于近年来岷县在脱贫攻坚中,坚持把“义务教育有保障”作为教育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实施的一系列教育工程,使得农村薄弱校在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上都找到了新的路径。细算一下,这些举措背后有4本温暖的“民生账”。

     算好经济账——

      穷县也能办出“大教育”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是甘肃省1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我国尚未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这里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截至2019年底,岷县未脱贫人口还有4800户、1.43万人。

      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多年来岷县教育面临的老问题,尤其是地处偏远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由于办学条件差、生源流失严重,教学质量无法保障,这些难啃的“硬骨头”长久以来制约着当地教育发展。

      眼前的现实逼着岷县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下大力气抓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县里克服很多困难,把最好的土地给教育,想方设法‘挤’出资金投入到教育上。”岷县教育局局长徐进说,岷县新建或者改扩建学校所需的地皮都是政府无偿划拨的,基本上没花钱。

      洮河西岸,一栋红白相间的建筑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醒目。这是岷县西江镇中心小学2015年秋季投入使用的一栋新教学楼。“新校舍宽敞明亮,还有多媒体教室,教育教学环境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学校差。”谈及学校的变化,校长后治新脸上乐开了花。

      据统计,近3年,岷县投入3.86亿元,先后新建、改扩建学校264所。仅2019年至2020年,就规划“两类学校”建设资金7201.76万元,其中寄宿制学校48所,涉及资金5879.24万元;小规模学校21所,涉及金额1318.15万元。“资金来源一是靠争取项目资金,二是靠县级配套,三是靠社会各界捐助,‘多条腿’走路为教育优质发展抢得了先机。”徐进介绍。

      算好均衡账——

      下活城乡教育“一盘棋”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留不住、教学质量下滑、学生流失严重,许多农村学校逐渐成了“空心校”。

      “岷县农村教育在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还要面对‘好不好’的问题。”在岷县教育局副局长李鑫看来,农村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岷县给出的答案是:组建联盟共同体,盘活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共进。2016年,该县以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辐射乡镇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成立了16个教育联盟共同体,覆盖全县幼儿园至高中各个学段,并确定8所学校、幼儿园开展一体化办学试点。

      联盟共同体着力推进管理、教研、师资、学生4个层面的建设,形成了“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协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定期举行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使其成为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在联盟共同体的驱动下,中寨初级中学与岷阳初中“搭”上了线,教育教学工作实行捆绑式考评。“城区优秀教师不断来‘传经送宝’,我们的教师也不定期去城里学校跟班学习,教师们的观念转变了,教学方法更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教育质量上升很快。”中寨初级中学校长蒋宗平说。

      在此基础上,岷县还构建了“高效课堂+片区教研中心、教育联盟、送培送教”的“1+3”教育教学协作机制,着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同时,城区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以“走教”形式支援农村学校,促进了教师流动、师资共享,下活了教师队伍“一盘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