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大商有道 > 正文

语音智能商业化迷局:To B还是To C,如何减少用户不安全感?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7-15 14:50 浏览量:

前瞻研究院报告称,中国AI语音识别市场参与者众多,产业上游主要是一些提供数据与云服务的企业,中游则主要为将语音识别技术实现商业化落地的硬件及软件服务应用商,而下游行业应用更加多元化,如消费级(C端)市场主要应用于智能硬件、智能家居、智慧教育、车载系统等,企业级(B端)市场则应用于医疗、公检法、客服、语音审核等领域。

如何保障用户的数据信息安全呢?郑方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首要的前提是,消费者要提高保护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的意识。当用户有了意识后,还要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保障。一是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数据安全法》出台对数据保护做了明确的要求,与此同时,行业性的标准规范也在起草与推动落地过程中。比如大众接触最多的智能音箱,没唤醒使用的时候实际上它也在“听”,哪些数据能采集、上传,哪些不能,上传的数据留存多长时间后必须销毁、是否需要征得用户明确同意等,都急需明确的规范。二是技术的保障,仅有法律规定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技术的手段来阻止违法行为,从源头阶段就要实现从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到销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保障和防范。

陈志刚则给AI创业公司提出了两条商业路径的思考,一种是加入巨头的生态体系中,消费市场往往被巨头所占据,成为其生态的一环,能够借助大量的用户规模优势拓展生长空间;一种则是利用核心技术做自己的创新。从难易程度来看,后者挑战更大,需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或者开创新的硬件品类,深入挖掘用户的需求并运用自己的技术来满足需求。

在智能语音技术广泛落地应用的同时,不少消费者仍对个人数据信息安全存在担忧。值得一提的是,《数据安全法》将在今年9月1日起施行。

商业模式的探索路径

如何保障用户数据信息安全

技术发展离不开市场“土壤”

近日,微软斥资160亿美元收购智能语音技术公司Nuance的交易,已获得了美国反垄断批准。今年4月,这笔微软史上第二大规模的收购案的公开,给作为人工智能(AI)重要技术分支的智能语音赛道带来了不少关注。

语音识别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诞生了,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2009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语音识别精准率得到显著提升。2016年前后,由于“端到端”技术发展,语音识别广泛进入大众视野,如苹果手机的语音助手Siri,以及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等各种各样的智能音箱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