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大商有道 > 正文

乌兰道20号|古道上的“商业记忆”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5-26 12:11 浏览量:

  自古以来,从包头到后山地区,人们多取道“稒阳道”,也就是现在昆都仑河谷。在河谷中穿行,因不少地段有泉水流淌,受季节、天气影响非常大。所以更多的时候,这条通道是用作行军的。到了清朝后期,随着后山地区私垦现象的不断出现,大量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走西口”人群逐渐到这里落户,成为这里的第一批常住人口。很多“走西口”的人都是徒步而来,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从“稒阳道”通行。在固阳老一辈人口中,至今还有“走包头,绕石拐”之说。“走西口”的人可能会先到石拐沟,再入五当沟,逆河道而上,进入大榆树滩(今下湿壕镇境内),再向西北到达固阳。但因为有四季不歇的长流水,这条路似乎也并不是最佳选择。有的人选取相对好走的河沟、山谷,径直越过大青山的山梁,走近道的人越来越多,这就为后来发现、勘测、开凿奔坝沟车马道提供了可能。

  奔坝沟车马道修通后,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曾经发挥过极其重要的商道功能。大量的后山物产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包头方向,而来自内地的日用百货也随之输入后山地区,地区之间的交流不断扩大,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固阳地区成为南北通商重要的中转站。此后,固阳地区的放垦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人口增加更为迅速,社会影响更为广泛,从而也为后来的民国政府在当地设立县级建制打好了基础。

  据《固阳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地方人士曹凤翔倡导下,由包头、固阳、萨拉齐三地商号、大户、知名人士共同集资,修筑了一条从包头到固阳县城的车马大道”。

  后来,由于受山洪、雨水冲刷,加上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奔坝沟车马道越来越难行走,特别在南老爷庙岭开山之处,受损更为严重,连人畜徒步行走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在旁边修通另一条车马道,也就是途经什拉淖大坝的通车大道,奔坝沟车马道在清朝光绪时期就逐步废弃了。

  这条车马道的大致走向为:从固阳县城所在地出发至沙湾子,沿河川而下至毛忽洞,出该村进入山沟,循沟南下至宝通壕(北老爷庙岭),然后到达阿路包头(红星村),再转向西南,沿河槽行至白彦沟十号村,向东沿河槽经五分子村,向南翻越南老爷庙岭,再经贵西沟、奔坝沟,顺着河沟南行,经二相公窑子、公益店、后营子,最后进入包头西北门。该道全长120余里,路宽4米左右。据至今仍存留在南老爷庙岭的两块石碑记载,这条车马道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开始勘探开凿,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竣工。其间,包镇大行、公义远、永和公、兴泰店等35家商号、店铺,以及曹凤翔、邬高鸿等141位社会各界人士都出资襄助。

  清道光年间,包头及周边地区的商业贸易已经发展起来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出现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商号。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些商号除了在周边从事商业活动,也深入到北草地(今属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进行商业贸易。也就在这一时期,随着“走西口”人群的不断涌入,固阳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人们对大部分的劳动工具以及烟、酒、糖、茶等日用百货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这些物品都是当地无法生产的,只能从外地运来,修通包头到阳之间的便捷商道,已成为大势所趋。

  奔坝沟车马道存在的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它开了几个先河,并留下了极为长远的影响。它是包头和固阳之间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通车商道,也是固阳地区第一个运用民间资本兴办的公益项目。它改变了固阳地区原有的运输模式,使车载货运成为商业贸易的主要方式,并更新了固阳人的生活观念。“穷则思变,困则思通”,一大批“走西口”的人及其后裔深受这个观念的影响,成为今天建设新固阳的中坚力量。

  清朝道光年间后期,在现在的包头市区到固阳县之间曾经修筑过一段车马道,因该道经过一处叫奔坝沟的地方,所以被后来人称作奔坝沟车马道。

  在当时,固阳地区尚处于无政府状态,由谁来出钱、来主持修路成了问题。地方开明人士曹风翔首先站了出来,他积极联系协调包头、固阳、萨拉齐等地的商号、店铺及有经济实力的地方人士,筹钱筹物,雇用技工和劳力,历时四年,终于修成了奔坝沟车马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