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大商有道 > 正文

关于商业报道,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5-24 19:43 浏览量:

寻找采访对象的过程很奇妙。我找遍了上海所有的音乐剧公司,但是最终接受采访的只有两家公司。为什么这两家公司愿意接受采访呢?其中之一是因为我本身就热爱音乐剧,加了很多微信粉丝群,在其中一个群里意外发现了一家公司的老板,第二个是通过一起看音乐剧的熟人介绍认识的。我通过微博私信联系到了音乐剧演员,通过从工商注册信息里得到的电话号码加上了染空间的创始人的微信,所以采访是一个未知数,你不知道在哪里会遇见你的采访对象。我之前真正通过公关途径去约的,一个都没有约上。

这篇稿子大概写了一个月,其中为了凑采访对象的时间在约采上花费了很久。采访过程中我还碰上了一个特别尴尬的情况,我当时在一个下午同时约上了两家的采访,然后前面一个人迟到了将近一个小时,导致我不得不把下面的采访也推迟一个小时,这件事给我的经验教训就是不要和两个采访对象约在同一个时间段,避免发生意外情况,难以协调时间。

虽然操作这个选题长达一个月,但是最后写这篇稿子其实就花了4天左右,而这4天里真真正正在写作的时间又只有2天,剩下2天主要是在讨论结构。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要怎么去跟编辑沟通你的选题。因为我当时刚刚参加工作,对编辑会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你什么东西没有写出来之前,是不敢去问编辑这个东西要怎么写的。其实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其实在写稿之前一定要跟你的编辑充分沟通这篇稿子的框架到底是什么,因为编辑比你自己的经验要丰富很多,在你没有头绪的时候,你去问他比自己闷头苦想来得更快也更直接。

财报分析

关于商业报道,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最后分享一下罗翔老师的一句话:民众很多时候是希望撇开程序,去追求他们心目中的一种正义,结果这种正义执法会导致一种非正义。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冲突,也是法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说文科还是有用的,需要它解决的东西太多了。
因为我当时不是特别想直接写到音乐剧产业,所以用了一个人物的故事切入。
我个人内心对于长报道的划分可能就是六七千字以上内容,这篇稿子对b站过去10年的发展史进行了完整的回溯,我当时选的切入点就在它的标题里面——“b站如何改变了一代人”。当时想切入点的时候真的想了很久,因为碰上这种公司的重要时间节点,那简直就是各大媒体的一个比稿大会。当所有的媒体都要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你要怎么写出新意,或者是你自己心里会觉得我要比别人写得更好一点,虽然最后也未必能写得比别人更好,但写的时候就会有那种不服输的想法,所以我当时想了很久。b站所改变的这一代人我想的其实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因为我自己是b站的资深用户,所以这篇稿子有一点代入了我个人的情怀视角,比如说像这种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的描述,其实在传统媒体报道或者是正式的媒体报道里面是不应该出现的,可能只有在自媒体写作里面才会比较明显。传统媒体报道的话,可能编辑审稿的时候就直接帮你把这个部分拿掉了,因为他违反了一些客观性的原则。

写长稿的过程里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自己的拖延症、采访完以后难以下笔等等。虽然作为我的第一篇长稿,它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我觉得写完以后我成长了很多,也收获了一些经验教训。
中国法学的问题就在于社会发展过快了,法律跟不上了,然后由于各个方面的矛盾都非常多,单单依靠法律这个东西是调节不过来的。比如拿正当防卫来说,我记得关于正当防卫的边界真正出台有指导性意义的意见,其实应该是从昆山反杀案的事情开始的。
其实法学能够做到的东西比我们想象的真的要少很多。我记得我们新传考研的时候,答题经常会写建立健全法律机制,但是我自己写的时候其实是不信的。建立健全法律机制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但是它的可操作性真的有待商榷。你可能出台了很多意见、办法,但是能够起到实效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并且立法是一个需要非常慎重的东西。

关于商业报道,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李心语:
/专业分享/

比如说这篇稿子的切入点就抓的很有意思,它只抓到了财务里面负债的这一个点,然后去计算了一下这家公司到底要怎么还债。从操作上来说,它并不复杂,因为稍微有一点财务常识的话,都能知道可以用来还债的当然就是你的资产、现金或者是你能够抵押的一些东西,但是这个切入点抓得很有意思,所以这篇稿子的影响力还可以。
什么是产业报道?
产业报道和公司报道存在着一定差异。产业报道聚焦的是一个产业或者说同一产业里多家公司发展的逻辑,公司报道则是聚焦一家公司。

我当时采访的经历也很有意思,b站10周年有太多的媒体在预约采访了,它实在找不到采访对象对接了,所以我当时就直接问了一下跟我对接的公关,问他们既然就是b站的员工,能不能讲讲你们的故事,然后就有一个公关小姐姐同意了,等于说b站的公关自己成了我的采访对象。
我当时的老师说过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实际上学会计和学一门语言相似,它是偏向工具性的学科,财报就是用会计语言给公司的状况编码,而分析财报就类似于解码。去解码的人就是去读做财务报表的人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再去解读这个公司的价值。会读财报的人,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一些关系去读这个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是一些可盈利的点之类的。

关于商业报道,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牵绊她心神的是湖南卫视的一档新综艺。这档名为《声入人心》的节目,主打美声音乐的年轻化,邀请了众多年轻的歌剧/音乐剧演员、歌手和学生参与。
2019年的时候罗翔老师还不怎么出名,可能就在我们这群考法考的同学里面才知道吧,他就讲到了非法经营罪。现在关于耽美的案子判得最多的两个罪,一个就是非法经营罪,然后另外一个就是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然后这两个罪名它其实都是非常古老的罪,但是一直都没有修改。所以就像罗翔老师问的这样,当一种行为呈现普遍性的违法的时候,我们是否需要反思这种法律是否已经滞后?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今天,我主要就是想讲一讲法律定罪中的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学科本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现在学的会计,其实是适用于工业2.0时代中很多传统企业的模式,比如说你生产了一个产品出来,怎么计算它的成本,然后怎么卖它。如今很多传统企业的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比如说你怎么去计算互联网价值。新的互联网公司的财报并不会像传统公司的财报那样告诉我们那么多信息,比如说商誉(品牌价值),由于会计稳健性的原则,在财报里面是不被承认的,所有的商誉它只来自于你收购的那一天的溢价的部分,但是你怎么去计量这些能够对商业产生影响但是又没有办法量化的东西,这就是会计面临的一个缺陷的问题。
当时带我的编辑教我说,具有故事性的新闻报道需要找一个“帽子”,这顶“帽子”既可以是简短的描述,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或者盖棺定论,总之就是要激发读者的兴趣。我这一次挑的“帽子”就是这个人很喜欢这个节目,所以她一直追着看,从她的故事切入到节目当中去。
拿b站来说,其实就没有人写过,为什么b站一定要把老雷封掉?为什么b站要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来解决一些社区争端?为什么b站一定要做直播业务?我们都知道直播业务是一个赚钱的业务,为什么是由b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去找大鹅的人做游戏方面的一个东西?它为什么能做得起来?如果你觉得它做不起来的话,你去问别人你为什么觉得b站做不起来?

Q & A

优秀的产业报道稿件往往有大量细节,有些细节甚至追溯到了早年。因为产业报道的记者需要对一个领域进行长期跟踪。一些稿件里难得的细节,可能是记者早年采访到的,但在原来的稿子里没有用过,后来写相关事件时才又加入进去为其增色。

其实这个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整体量刑过重和公众的朴素心态相抵触。当公民的朴素情感、朴素正义和整个程序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两难的局面,而这背后实际上是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之间的问题。其实现在中国法律还不太完善,这不是指我们法学的框架,而是指“打补丁式”立法的弊病。当然各个国家法律发展都是这样的,你看美国的权利法案打了多少个补丁,美国最早的宪法也就只有那么几十条,这也是一个法律发展的固有的一个历程。
但是,他们发现自己面临着和电视台同样的困境——内容生产的成本极高,所以平台致力于把这个成本降下来。我们去看18、19年很多的内容平台为什么要提倡去做自制内容,归根结底就在于内容生产太贵了,他们买不起,他们买这个东西的话就赚不了钱,这个平台就不可能长久的持续下去。

很多人仅仅基于现状去做分析,比如说 b站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个人觉得你比较能提出不同的观点的地方,就在于你去问为什么它要这样做?为什么它要选择这个人来做?为什么他要在这个时间点去做这个?如果你能把“为什么”做一个解答的话,这篇稿子的价值性就有了。
我当时的编辑老师提过一个观点:你不需要去想你的稿子怎么写得不一样,而在于你自己能不能解答一个你觉得关于这家公司有价值的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