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大商有道 > 正文

商业卫星时代来临企业是否已做好准备

来源:未知 时间:2020-11-07 09:41 浏览量:
商业卫星时代来临企业是否已做好准备





日前,SpaceX公司宣布第13次“星链”任务发射取消。原定于9月17日的发射,在延期至18号后,马斯克仍因糟糕的天气会导致回收船无法作业,不得不宣布,无限期推迟该任务。

虽然SpaceX这次又“跳票”了,但其前12次“星链”任务已把数百颗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毫无疑问,商业卫星时代已经来临。

太空:不容缺席的舞台

21世纪的头20年,全球诞生了超过140家新兴航天企业,SpaceX无疑是最瞩目的一家。仅今年,它就获得了9份卫星发射合同。早前的2019年6月,SpaceX估值达到333亿美元,甚至一度超越了同期的特斯拉。

商业卫星的巨大价值已经显现。麦肯锡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预计2025年前,卫星互联网产值可达 5600 亿美元至 8500 亿美元。

相较于狂人马斯克的自带流量,中国的商业卫星及其背后的企业,恐怕还未被大众所熟知。甚至有好事者揶揄,当1.2万颗“星链”卫星全部升至太空,还有我们的“空车位”吗?

直到今年6月,中国民营航天企业——时空道宇“1000万元包邮出售迷你卫星”的新闻在科技圈、投资圈和广大航天爱好者中引发热议,公众才发现,中国航天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化变革。

彼时的时空道宇,已具备微小卫星产品级设计及批量生产交付能力,其核心配套星载单机全部为自主独立研发,积累了150余项发明专利。有业内人士评论到,时空道宇在低轨导航领域已经和美国企业并驾齐驱。

这样的抢眼表现,在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国家发改委首次纳入“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振奋人心。

若干年后,当人们梳理中国商业航天年表,2020年注定会被加粗显示,当然被铭记的还有另一个时间——2014年。

 

时空道宇:神似刚起步的华为

回到梦开始的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首个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当年,现任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CEO及首席科学家王洋,受到相关政策鼓励,毅然放弃了中科院稳定的工作,创立了中国首家商业卫星公司。

身为80后的王洋先后任职华为、中科院,拥有其他工程专家普遍缺少的跨专业商科经历。面对商业航天投入周期长、市场基础弱、技术门槛高、回报周期长等难题,身为中国商业航天拓荒者的他,已摸索出一条降本增效的快车道,发挥了民营航天企业 “小” “快”“轻”的优势。

 

王洋将时空道宇定位为全球领先的AICT(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方案提供商,覆盖从研发、制造到应用全产业链。打个通俗的比方,华为在地上建基站(ICT),他们则在天上放卫星(AICT),都是为了通信。

在卫星制造方面,时空道宇已掌握50-500kg微小卫星的完整研发及产品定义能力:

今年8月,基于GSP100平台打造的首发双星,已顺利通过出厂评审,全面具备发射条件。首发双星经历了12次大型试验及超200项测试,测试时长超1800小时,全面覆盖星上8大系统。双星在2020年年内发射入轨后,将开展全球首个商用低轨导航增强系统验证。

 

时空道宇首发双星

时空道宇还将于年底推出采用GSP10平台的立方星产品,可满足通信、导航、遥感、科研等多种需求,且具备星座组网业务运行能力。

时空道宇“立方星”产品

目前,我国商业卫星的发展已从体制内的“型号化”转变为商用领域的“批量化”,因此制造链的整合对于提升商业效率极其关键。实际上,不少人评价在SpaceX的成功时,更倾向于肯定其在成本管控上的巨大优势,例如火箭与卫星的协同设计所带来的装载量的显著提升。

这个道理,王洋显然熟谙于心,他计划在首发双星出厂后一年内,对自身卫星供应链进行垂直整合,包括所有星上电子学部分的自主研发配套以及部分开源。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吉利控股战略投资时空道宇。时空道宇计划充分借鉴汽车工业的成熟经验,通过产业端的深度整合,打造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航天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的标杆样板。2020年3月,卫星智能AIT中心项目在浙江台州开工,投产后将拥有国内首条脉动式模块化生产线。

然而,时空道宇被誉为2020年最值得期待的中国商业航天独角兽的原因,远不止上述这些。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因此有人说,时空道宇的豪华技术团队才是王洋的最大资本。

2000年至今,我国已发射的重要卫星不超过100个型号,而时空道宇现团队内的工程师参与设计过的就有40颗。他们大多曾直接负责过北斗卫星、中国第一个军用星座“遥感三十号”、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

他们其中有超过十名卫星专家,全程参与了北斗三号卫星设计研制,涉及整星、载荷和单机。北斗三号卫星在功能、性能上都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并以北斗短报文特色服务誉满全球。

在时空道宇,这些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国内顶尖的专家,将以全新的身份,为我国北斗应用及其他卫星系统继续发挥自己的才智。

未来:“新基建”下的卫星开源计划

今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提“卫星互联网”,并将其纳入“新基建”范畴,标志国内商业航天公司有望迎来更加庞大的增量市场。

在这个增量市场前,相较于其他对手,已经完成了商业模式、技术/人才储备、产品序列等全面规划的时空道宇,显然已抢得了大半个领先身位。

在王洋的设想中,时空道宇要在卫星制造、量产能力上媲美中科院微小卫星,低成本供应链产品上不弱于航天五院。作为一个“航天系统的老员工”,他更迫切地希望,代表中国商业航天,和全球领先的企业掰一掰手腕。

希望逐鹿世界的中国企业家显然不止王洋一人,前文提到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早先便以收购沃尔沃被世界熟知。在李书福眼中,未来的汽车应该是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智能化移动终端。他预言,只有具备强大的网络能力和后台支撑系统的汽车企业,才能立足于万物互联的世界中。

因此,才有了前文提到的那次注资。双方的联手,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航天与汽车产业第一次带来如此大规模的融合,并将对商业应用场景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洋心中规划的是一个“全栈式卫星开源计划”。未来,他的商用低轨卫星不仅将用于汽车智能驾驶,还将广泛应用于智慧交通、无人机物流、环境监测等方方面面,构建起一个对中国所有产业赋能的生态系统。

20年前,当北斗系统启动建设时,我国的商业航天和卫星制造还不够成熟。如今,在争议和质疑中走来的北斗,已经成为和GPS并驾齐驱的导航系统。

20年后,全球商业卫星时代来临,如果要问,中国企业是否已经准备就绪?大可用王洋本人的一句肺腑之言来作答:

“我们赶上了这个时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