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大商有道 > 正文

究竟是商业的天使,还是欺诈的魔鬼?

来源:未知 时间:2020-10-07 18:03 浏览量:
究竟是商业的天使,还是欺诈的魔鬼?


      从大名鼎鼎、饱受争议的“马戏之王”P.T.巴纳姆,到21世纪初美国史上最大诈骗案的制造者伯纳德·麦道夫;从19世纪声名狼藉的避雷针销售策略,到本世纪盛行的低价宣传策略,甚至一再发生的庞氏骗局。两百年来,我们是否依然跳入同样的骗局?

  商业创新带来的,究竟是商业发展的天使,还是欺诈的魔鬼?

 

  “文明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社会变革,每一项引人注目的发明,都带来了一种把钱从傻瓜口袋里掏出来的新方式。”

 

  

 

 

  且不论迈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所遭遇的零售、投资等领域的重大骗局,光是今年开年以来被踢爆的瑞幸和Wirecard财务造假案就足以让大家印象深刻。

  这些看似前途无量的大公司就像充满了气的巨型气球,被戳破只要一秒钟,倒下比崛起时还迅速。

  财务造假,对于一个诞生即为了“收割”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新公司来说,几乎可以说是其扩张路上难以回避的标准操作。

  2001年倒塌的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它最为著名的可能并非其雇员规模之大、利润之可观,也并非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而是令它在几周之内破产的财务造假丑闻。就同它的这些后辈们一样。

  甚至,在安然之前,华尔街频频爆出的财务丑闻,已经令投资者们对这些上市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不置可否。这些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仿佛一场“猫鼠游戏”。而谁是猫,谁又是那只鼠,恐怕也没那么容易分清。

  监管体系和监管手段也随之一变再变,却仍然令人常常有一种“防不胜防”的喟叹。

  不可否认的是,欺诈和监管是商业世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无论商业发展和商业创新的程度如何。

  从商业世界诞生至今,我们就从未停止过与骗子们的搏斗。

  在追索这些与骗子“斗智斗勇”的故事时,我们无法越过的一个国家恐怕就是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了。

  

  但,为什么是美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商业史就是一段从未停止与骗子斗争的历史。

  正如爱德华·巴莱森在《骗局:美国商业欺诈简史》中所总结道的:

  “商业欺诈在美国发生得最多。

  许多历史上最野心勃勃、代价最昂贵的欺诈事件都发生在美国。”

  美国商业文化中对企业家自由精神和商业自由的追索,无疑令那些骗子们感觉受到鼓舞。有一些骗子甚至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进取心的冒险者,并逐渐塑造起“魅力十足”、巧舌如簧的形象。

  这些骗子,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与美国商业文化中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相符的开拓者,特别是当这些骗子出现在那些包含新的商业风险、金融工具、技术奇迹的市场中时。

  美国的流行文化对他们投以情有独钟,“对他们的胆识、独创性和化险为夷的能力表示钦佩”。社会评论员们甚至在公开场合表达这种欣赏。

  

 

  “狼叔”休·杰克曼所饰演的P.T.巴纳姆无疑是其中的一名佼佼者。

  在那个社会更倾向于认为买者应该对自己的购买行为负责,而卖者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时代,他赢得了“马戏之王”“大娱乐家”的“美名”。

  他的马戏团、美国博物馆吸引了美国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

  而事实上呢,所谓的大拇指将军不是真的,161岁的老仆人不是真的,连号称救了一个被孟加拉虎攻击的小女孩的大象也不是真的。

  或许,唯一勉强能算上真的,只有观众们在其中度过的下午休闲时光——借用巴纳姆自己的总结!

  诸如巴纳姆这样的“营销家们”借由各种夸大的说辞和虚假陈述招徕顾客,从无辜的人的口袋里掏出钱来。

  虽然留下不少骂名,但他们也总能从一些人那里得到赞扬和崇拜,并给后辈留下了欺诈基因。

  人们在与这些骗子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着商业往前发展,逐渐完善,但美国商业文化中对自由、创新和冒险精神的追逐,也吸引着不少人踏在刀尖上,继续掩盖真相或者钻法律的空子。

  每一个看似充满前景的新市场不仅吸引了真正的商人和创业者,也吸引了一个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和“表演家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