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城市名片 > 正文

中国消费城市发展论坛在沪举办

来源:未知 时间:2020-11-07 10:01 浏览量:
中国消费城市发展论坛在沪举办





2020年11月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上海伯俊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上海数字化城市与交通研究所、文旅消费大数据发展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消费城市发展论坛暨文旅消费大数据发展中心成立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举办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和上海伯俊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文旅消费大数据发展中心成立和中心首届咨询委员会聘任仪式,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新型冠状病毒防治专项”软课题《新冠病毒疫情对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影响评估及对策报告》。在首届中国消费城市发展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出席并作主旨演讲,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闵行区人民政府、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科委等部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媒体出席会议。

呃1123.jpg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教授主旨演讲

在主旨演讲中,范恒山指出,首先,消费增长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与品质。消费是最终的需求,是生产的目的,与人们的实际需求和美好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因此它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的增长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也意味着发展质量的提升,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也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升。其次,消费增长成为主要经济增长动能的趋向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已经逐步体现出来。2015年国家提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并提出了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供给侧的角度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直接和明显。经过改革转型,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已经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消费增长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其次,新时代、新阶段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消费增长。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大力拓展消费潜能,不断地促进消费增长。未来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需要立足于国内,提升自身的消费水平和质量。

在谈到如何如何大力促进消费增长时,范恒山指出:第一,提高收入水平增消费。第二,提升供给水平扩消费。第三,提高服务水平促消费。第四,优化政策激励消费。第五,改善条件诱消费。第六,优化环境活消费。他强调,在这些消费中,文旅消费是最具吸引力、最具包容性、最具创造力的一种消费,所以它的成长性也最强,关键在于怎么把它挖掘出来。

二、《新冠病毒疫情对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影响评估及对策报告》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科技发展研究基金“新型冠状病毒防治专项”软课题项目负责人、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发布了《新冠病毒疫情对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影响评估及对策报告》。报告对2020年上半年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受新冠疫情冲击和影响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发展提供了对策建议。

(一)旅游消费受新冠疫情冲击和影响情况

参考国内外学者及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情况,综合考虑国内外旅游市场现状及各级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文化和旅游消费模型进行测算,本课题组初步得出两个基本预计:一是假定国内疫情防控措施在6月底基本解除,2020年旅游消费损失将主要集中在上半年,据此预计,2020年我国旅游收入第一季度较预期减少70%,第二季度较预期减少40%。二是假定疫情防控措施延续到今年年底,据此预计,下半年较预期至少减收15%。

据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文化和旅游消费预测,2020年我国旅游收入预计达到7.1万亿元左右。按此计算,若国内疫情防控措施6月底基本解除,则2020年我国旅游收入预计损失2.7万亿元左右;若国内疫情防控措施延续到年底,则2020年我国全年旅游收入预计损失3.2万亿元左右。以上只是疫情对旅游消费造成的直接损失,未考虑疫情期间因为资金流动、人员复工、债务压力等造成的企业破产等情况。

(二)文化消费总体及主要行业受新冠疫情冲击和影响情况

参照线下文化消费损失和线上文化消费增长的情况,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中国文化和旅游消费模型进行测算,结合疫情发展态势和防控措施变化,本课题组初步得出两个基本预计:一是假定国内疫情防控措施在6月底基本解除,2020年文化消费损失将主要集中在上半年,据此预计全年文化消费损失约为3702亿元;二是假定疫情防控措施延续到今年年底,据此预计下半年文化消费较预期还将减少10%,即下半年文化消费损失约为1400亿元,由此得出2020年我国全年文化消费较预期将至少减收5102亿元。

1.电影消费:预测2020年全年电影消费损失至少400亿元。

2.演艺消费:预测2020年全年演艺消费票房损失预计达到100-130亿元。

3.娱乐场所消费:预测整个线下娱乐场所上半年总体损失估计超过1000亿元。

4.线下教育培训消费:预测整个线下教育行业上半年损失至少为3000亿元。

5.文化产品和文化设备消费:预测上半年文化产品和文化设备消费至少减少930亿元。

(三)文化和旅游消费受新冠疫情冲击和影响的总体结论

综合考虑疫情对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冲击和影响,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中国文化和旅游消费模型进行测算,结合疫情发展态势和防控措施变化,本课题组初步得出两个基本预计:一是假定国内疫情防控措施在6月底基本解除,2020年文化消费损失将主要集中在上半年,据此预计2020年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损失为3.07万亿元;二是假定疫情防控措施延续到今年年底,据此预计2020年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损失为3.71万亿元,由此得出总体结论,即此次疫情给2020年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造成的损失约为3.07万亿元—3.71万亿元。

(四)2020年下半年我国“疫后”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预测结论

从消费端的角度看,政府对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刺激手段,主要是免费供应和发放消费券,从供给端的角度来看,则主要依靠退税、补贴、提供贷款等。由于针对供给端的扶持政策,对刺激消费市场的作用较小,基本处于补救应急措施,因此本课题组将消费端的刺激政策效果作为研究重点。虽然这些刺激手段在一般时期也使用,但在疫情期间的力度更大,各地投入的资金也更多。综合以上因素和考虑,本课题组将政策因素P值具体确定在1.092左右。

依据本课题组结合疫情研发的中国文化和旅游消费模型计算,假设疫情于2020年5月结束,即从6月开始全线恢复文旅各行业,2020年全年国内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可达7.74万亿元;假设疫情防控持续到年底,2020年全年国内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可达7.1万亿元。由此可知,2020年国内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预期在7.1-7.74万亿元之间,对比正常年份预测值为9.9万亿,2020年全年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预测损失值约为2.16-2.8万亿元,而各地密集出台的救助扶持政策,大概能弥补0.91万亿元左右。以上为考虑今年以来的通胀水平,如果考虑,则实际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绝对值会更小一些。

(五)2020年下半年“报复性增长”和“报复性衰退”预测

1.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行业“报复性增长”的消费发展趋势目前景区出现的“报复性增长”,主要原因是政府为促进旅游而实施的免费开放策略,在下半年若恢复原价或减小补贴力度,预计其市场增速将会减低或放缓。参照2019年国庆、2020年清明节国内旅游接待情况,课题组确定按照同比减少15%的比例,对2020年国庆旅游市场进行预测,预计2020年国庆长假可实现旅游收入在5500亿元左右。这一数据相对于上半年,已是突破性增长。对此各旅游企事业单位要加以重视、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但出入境旅游受国际疫情战线总体拉长、形势更加严峻的影响,其全面恢复预计将至少延期到今年下半年、甚至年底。因此,出入境旅游业的全线复工复产,将是整个文旅行业最后启动的板块。

2.在疫情期间迅速扩张、因疫情解除“报复性衰退”的行业消费发展趋势

在可能的“报复性衰退”行业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线上教育培训业。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2%,占网民整体的46.8%。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有研究预计自疫情发生以来,在线教育消费有望增加300%。但随着疫情结束,网课取消,在线教育的弊端,如效率差、有损视力、对家长时间和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等,特别是对互动性强的艺术类培训,如乐器、舞蹈等,则会成为导致客户快速、大规模流失的直接因素。其他如线上K歌、云蹦迪、云旅游等疫情期间的“奇葩”消费形式,预计也会随着疫情过去而陷入衰退。对此要清醒认识,不宜再盲目扩大投入。

(六)加强文化和旅游消费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机制建设

1.提升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中的地位。建议将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纳入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的主体构成,与电影局、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共同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文化和旅游消费应急机制与舆情应急机制,共同做好非常时期人民群众的“心理复苏”和“舆情治理”工作。

2.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纠纷处理与追责补偿机制

建议完善配套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纠纷处理与追责补偿机制,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与企业的合法权益,以降低和分担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对此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在相关交易平台与供应商之间合理划分不可抗力引起的风险责任,加大平台在客服硬件方面的投入,畅通消费者提交退改请求和合理申诉通道。

3.加大帮扶小微文化企业工作力度

建议各地在制定小微文化企业帮扶政策时,应将相关帮扶政策从每年集中申报转型为常态化申报,开通线上一键申报系统,通过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还可根据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