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城市名片 > 正文

古代城市公共卫生,屎尿遍地是常态?

来源:未知 时间:2020-10-18 18:33 浏览量:
古代城市公共卫生,屎尿遍地是常态?


打开电视或是视频网站,随便打开一部古装剧、古装电影,我们都会发现,不管剧情设定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画面里的街道都是整整齐齐,一尘不染,和现代的城市相比,除了楼没那么高、人没那么多,似乎也不差多少。那么,真实的古代城市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了。现代城市的干净卫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完善的市政设施与服务、下水管道、供水网络这些因素,而这些在古代并不存在,所以古代的城市,脏、乱、差几乎就是标配。以道路为例,古代的城市可不像电视、电影里那样是干净的石板路。明朝晚期知名文学家沈德符就曾经在他的著作《万历野获编》里提到全国的城市面貌:“要说街道,只有金陵(即南京)最宽敞整洁,汴梁(即开封)的道路是最肮脏污秽的,每次下雨后,泥土混合着粪便,总能溅到腰上。如果是晴天的话,一刮风就带起路面的尘土,连人脸也看不清楚。至于京师(北京)虽然比不上南京,但总归是比汴梁好点。”要知道,汴梁在当时可以算是全国一线城市了,连汴梁都肮脏成这样,何况其他城市呢?

 

 

至于明朝的首都北京的卫生情况,也很不堪。明朝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是这样评价自己上下班的道路的:“昨雨后出街衢,一舆人蹑新履,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 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不复顾惜。”意思就是,昨天刚下过雨,一个穿着新鞋的人去上朝,路上一直躲着泥,生怕沾到鞋子上。进了京城以后,泥泞的地方越来越多,干脆就破罐子破摔,沾到鞋上也无所谓了。

土路已经够糟糕了,而街道上还堆满了市民的生活垃圾,文献记载,各种垃圾废物在街上堆积,人们在上面走就像是从山上走下来那样。更雪上加霜的是,路上还有古人随地大小便留下的污秽。要知道,北京直到1900年,也完全没有普及公共厕所,体面的家庭会解在粪桶里,然后让掏粪工搬走,一般的市民就直接当街拉在路上。清朝末年,专营布鞋的北京老字号内联升的门口就是许多市民前去“酣畅淋漓”的地方,不过内联升老板倒是心态极好,不仅不生气,还觉得这是店铺人气高的表现,欢迎市民前来解手。

 


 

而外国人就没有这么包容的心态了。据记载,1886年3月德国访华代表恩诺斯乘坐骡车进入北京,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高大的北京城墙和古建筑,就是那一股“鼻子无法容忍的恶臭”了。在他眼里,北京的城市规划绝对是气势恢宏,但大街上“近英尺厚的黑色尘土和污垢”实在让他忍无可忍,上千名贫苦百姓在街头蹲着大便的景象,也着实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德国人吓了一跳。

说到这里,可能读者会奇怪了,为什么古代城市卫生这么糟糕,难道政府没有管理措施吗?

话不能这么说,早在先秦时代,政府就已经设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岗位,称为“条狼氏”,条,就是清扫,狼,就是狼藉、脏乱。所谓条狼氏,就是清理城市脏乱的人。同时,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法律,唐朝就规定,“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往家外面泼水,这个不要紧,但如果你丢弃垃圾、泼洒粪便,就打60大板!

这个规定听起来很严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执行也就没那么严格了。否则的话,市民们随意抛洒垃圾、随地大小便的行为不可能这么猖獗。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古代的排水设备条件有限,很难承载大型城市的需要。以北京为例, 古代北京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基础设施是元朝修建的,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派人修建了北京的下水管道“大明沟”,一用就是几百年,沟里淤积了大量污泥,影响使用。到了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下令,每年二月清理、疏通一次沟渠,保障排水设施使用。

到了清朝,大明沟停止使用,政府修建了新的官沟,但同样要求每年春天清理一次。具体的做法,是每年开春,河水解冻后,把污泥挖出,露天晾晒,污泥干了以后再填回沟中。很显然,这种做法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这些污泥混合了大量的粪便、生活垃圾,病菌极多,露天晾晒不仅臭气熏天,而且非常容易传播疾病。而地方官员为了多贪污一些工程款,还会故意拖延工期,长期晾晒这些污泥。这种恶政被人们抨击为“京中一害”,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所改善,而新中国成立后,城市面貌才算是焕然一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