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城市名片 > 正文

韧性建设与数字治理:构建新安全城市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8-31 15:12 浏览量:

  强化大数据支撑,推进新技术在城市安全治理中的应用,实现安全治理的智能化、事前化,从技术上提高安全治理的预见性和实效性,增强成都安全系统的抗逆力与适应性。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建立风险动态数据库,提升风险监测预警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例如,与公安、人口、环保、交通、银监等管理部门和机构建立负面信息清单共享机制,利用城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各大企业基础数据和安全生产“黑名单”,实现城市安全生产精准化监管,从源头上降低安全事故风险。运用大数据和智能网络技术,推动城市老旧设施等的维护与更新。城市老旧建筑、高层建筑、生命线工程以及地下空间都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必须制订评估与更新计划,运用大数据高运算能力分析、智能传感器网络建设、建筑和城市信息建模等信息技术手段,定期进行维护与更新。夯实城市数字底座,搭建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城市数据资源湖,推动公共数据安全共享开放和融通应用,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完善两级“城市大脑”体系,采用模拟计算、统计分析等手段评估城市区域的风险源,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辅助城市安全治理决策分析,实现决策系统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等事件处置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对应急预案、危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增强成都在安全事件场景中的抗逆力和适应性。

  韧性城市的根本出发点是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0风险的目标。成都要着力提升城市功能韧性、系统韧性,推动韧性标准融入城市规划体系,落实整体防控、区域防控和基层防控相结合的三层防控体系,细化人口、用地、建筑规模控制,集中布局建设空间,增强城市环境本底,提升城市综合韧性。要在战略上将城市安全相关内容进行统筹,围绕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建设综合应急体系,加强在军工、大型国企、重要机构设施保护等方面提出韧性安全保障目标、要求和措施,在城市安全战略上“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推动基础信息网、公共服务网、智慧治理网、产业生态网融通发展。

  韧性城市需拥有良好的治理能力,具备多元社会主体协同性。郑州暴雨,我们看到了普通民众、武警战士、社区保安、出租司机等就近救急帮助受困群众的事例。但是,这种应对方式带有偶然性,很难整体协同。而现阶段极端天气条件或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韧性治理要求城市规划、应急、水利、环境、市政、民政、交通、医疗、警察、军队等各系统、各部门之间在预防风险、应急处置和安全治理过程中,尽可能打破部门壁垒,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协调行动,并引入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协同参与的共治机制,鼓励市民个体、社区人群、社会组织、专业团体共同协作,强化自组织能力,能够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实现第一时间自救和互救。多元主体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能够通过完善的社会网络,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加强合作,发挥创新能力,促进灾害早日平息并进入新的平稳状态,尽可能快速地实现城市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推动整个城市协调、安全、可持续地发展。

  现有的城市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巨灾性、突然性、非传统性、连锁反应性、不可控性等。传统的安全规划和治理,很难适应这类新型城市安全风险,反而有可能迟滞安全治理的时间、浪费安全治理的有限资源。突出城市韧性建设和数字治理,就是把城市安全策略定位于:(1)提前谋划防灾备灾,将灾害防御措施整合,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2)在监测预警环节创新技术手段,提升智慧应对水平;(3)在应急救灾阶段强化多层次力量建设,统筹设置应急保障资源和能力;(4)构建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应急指挥、组织动员、重建恢复体系,加强市域和跨区域应急管理协作。

  成都要将韧性城市定位于一种遭遇风险时具有持续不断自我修复和自我调整的动态系统属性的新安全城市。前一阶段国内暴雨、台风、洪水、疫情交织导致部分大中城市短时间应急失序的状态说明,城市规模变大以后,其安全应急能力并不一定是稳步提升了;以及城市的韧性不够,其在保障居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财产权等基本权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方面还有不少短板。韧性城市就是要强调对不可预测的灾害和各种突发事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包容能力,构建新安全城市。

  建设更系统更互通的新安全城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