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草根达人 > 正文

赤色基因永传承——记“我国好人”周杨

来源:未知 时间:2022-12-18 16:28 浏览量:

赤色基因永传承——记“我国好人”周杨 

他是协助勇士回家的“引路人”,9年间义务为40余名勇士亲属寻觅亲人,敬迎革新勇士魂归故里。

他是矿区赤色文明的“宣讲员”,使用为员工训练的时机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宣扬,让赤色基因赓续传承。

他是热心公益工作的“义务兵”,连续19年无偿献血共计33次,并带动家人和朋友自动参与其中。

……

他便是“我国好人”、淮北矿业集团邹庄煤矿员工周杨。

9年奔波,为忠魂照亮“回家”路

淮北,一片英雄辈出、具有光荣革新前史的赤色热土,也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七十多年前,勇敢的公民解放军兵士用鲜血和生命拓荒出通往新我国的光亮道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歌,许多勇士也因而长眠于此。

2013年7月,淮海战役双堆集勇士陵园改建,把分散掩埋在邻近的三千余具勇士遗骨迁移到陵园中。周杨作为志愿者,参与鉴定和收拾勇士遗物。

“在收拾勇士遗物时,我发现这么多勇士,大多都是十几岁、二十多岁就献身了,并且许多还是河南、山东、山西等外地的。他们把生命都献给了这片土地,咱们为什么不能尽己所能为他们也做一些事情?”从那时起,周杨萌生了为勇士寻亲的想法。“早一天让革新先烈与家乡亲人从头‘相聚’,既是对英雄的问候和思念,也是对烈属的协助和安慰。”

然而,为勇士寻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当年战况紧迫、记载不齐备等原因,一些勇士的身份无从考证,相关信息也不准确。周杨告诉记者,“其时都是手写挂号的信息,姓名、籍贯等信息都会有出入,后来又由于部队整编,或许住址改变等,这都加大了为勇士寻亲的难度。”

周杨给记者举了一个比如。一名勇士献身时,被过错挂号为鱼台人。“此前咱们一向在山东省鱼台县寻觅勇士亲人,但久久未能找到。后来考虑到可能是其时挂号受方言、口音影响出了错,江苏省盱眙县的‘盱眙’经常被误读为‘鱼台’,所以改变方向寻觅。”果不其然,周杨终于在盱眙县找到勇士的亲人,完成了勇士家族寻亲的心愿,完成了一次别样的跨时空“团聚”。

 

“其实,像这样因为信息不准确添加寻亲难度的事例不胜枚举。特别是时刻越久远,勇士的信息越来越含糊,一向牵挂着他们的亲属也越来越少。”令周杨形象深刻的是协助勇士李桃气寻觅亲人的事。“勇士是山西晋中人,咱们在当地的退役武士事务局相关档案中找到了勇士生前寓居的村庄。可是,当地志愿者在协助找寻时发现,村庄里已经没有姓李的乡民,也没人知道李桃气,其时头绪就此断了。”

尽管绝大多数的寻觅都是以惋惜而告终,但周杨从不容易放弃,一向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要有时机就多方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尔的时机,周杨得知山西一名志愿者的搭档的爷爷参军后在淮海战役中献身,多年来一向没有找寻到,不过其姓名是“李淘气”。后来,通过多重信息核实比对,发现“李淘气”便是勇士李桃气,只不过其家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搬到了山西临汾。

9年来,周杨先后搜集到40余位勇士亲属的头绪信息,通过材料查阅,头绪摸排,实地寻觅求证,成功为江苏淮安籍勇士张永和、山东济宁籍勇士王保荣等近10名勇士家族寻觅到了亲人的埋骨之地。

 

耳濡目染,潜心研究赤色文明

为勇士寻亲,周杨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受家人的影响,他从小就对革新文明情有独钟。

周杨的爷爷周维兴曾经是一名支前民工,在淮海战役期间,他和村里的年轻人拉着板车、冒着炮火,来回奔波在杨柳兵站和南坪前线之间,冒着生命危险为解放军运送弹药、物资,再及时把伤病员运回后方战地医院。

周杨的外公杨学忠1944年参与新四军,曾在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中浴血奋战,后来又随部队进军西藏,历经千难万险建筑川藏公路,为民族独立、公民解放以及国防工作贡献了青春和热血。

周杨生在长在濉溪县韩村镇,周边有淮海战役总前委原址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原址小李家纪念馆等多处赤色教育基地。“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外公和村里白叟讲述淮海战役感人的支前故事和公民解放军勇敢的事迹,耳濡目染下在心中也埋下‘赤色’的种子,对武士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勇士充满崇敬之情。”周杨说。

 

1997年开端,周杨就潜心研究赤色文明,购买了很多党史、军事及地方志书籍材料,用沾满泥土的双脚探寻淮北这片革新热土的最动听的故事,撰写了70多篇30余万字的研究文章。

多年来,他使用业余时刻,驱车3万余公里对周围各文物点,特别是革新前史遗址进行保护性巡查,新发现淮海战役南坪阻击战三官庙战斗遗址、新四军抗大四分校苗庄战斗遗址等革新前史遗址,填补了前史空白。他造访本地健在的淮海战役亲历者,搜集收拾了10万余字的第一手回想材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也为协助勇士寻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义务宣讲,让赤色基因赓续传承

“每一次为勇士寻亲,都让自己对那段前史、对英烈有了更深化的知道,对自己魂灵也是一次净化。”周杨深有感触地说,“记载好、宣扬好革新英烈的故事,让赤色基因赓续传承,是我辈应尽的责任。”

周杨拿出自己搜集的数百件革新战争时期的奖章、证书、文献材料等宝贵藏品,参与了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赤色集藏展及矿区巡展,近3万人次观赏展览并深受教育。

工作中,周杨使用为员工展开安全训练的时机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宣扬,作陈述160余场次,听众2万余人,被员工誉为“矿区赤色宣讲员”。

为了在宣讲时让员工听得懂、记得住,周杨从具体的人和事说起,讲淮北的革新斗争史,讲本地著名的革新英烈……在他的讲述下,一个个姓名和遥不行及的前史,成为了鲜活立体的人物和有血有肉的重要前史节点,员工们天然也非常愿意听。

 

作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赤色基因早已深深进入淮北大地的文明血脉,也耳濡目染刻入了周杨的基因,给予了他热心助人的热血。

从2003年1月开端,周杨连续19年无偿献血计33次,累计献血量达12800毫升,并挂号成为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用实际行动饯别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