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草根达人 > 正文

高晓松的结局,已经写好了

来源:未知 时间:2021-09-01 14:09 浏览量:

高晓松的结局,已经写好了


最近一段时间,娱乐圈的几位劣迹艺人接连被封杀。

曾经的公知高晓松也面临着凉凉的风险,他的作品《晓松奇谈》被下架,超话被封。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微公开批评他:“奇谈”怪论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被历史埋葬!

艺人黄安也在线吐槽:我惊吓的是为何到现在才收拾它?

种种迹象都表明,高晓松的好日子,快要“到头”了!

那么高晓松是如何从一个文化才子变成为如今“外黄内白”的“香蕉人”的呢?

要想弄清楚高晓松这些年的变化历程,还得从他那“家门不幸”的少年时代开始说起。

一、“清华才子”的诞生

高晓松算是出生在“罗马”的幸运儿,他出生在清华,成长在清华。

他的祖父高景德曾是清华大学的校长,他的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首任校长,他的外婆陆士嘉是北京航空学院的筹建者。

他的父亲高立人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他的母亲张克群是有名的教育家和建筑家,甚至他的继父黄二陶也是清华大学的名人。

所以说,从一出生,高晓松就享受到了最顶级的精英教育,他的起点,注定比某些人的终点都还要高。

对于普通人来说,考清华那是等同于中彩票一样的小概率事件,可是对于高晓松来说,考清华就像出门回家那样简单。

果然19岁那年,高晓松成功考入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二、从“清华才子”到顶流名人

如果是遵从他自己的内心,他更喜欢唱歌弹吉他的艺术专业,因为这样比较招姑娘们喜欢。

所以读大学期间,高晓松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心思在自己的专业上,反而是和一些爱好音乐的大学生们一起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大学生摇滚乐队:青铜器乐队。

这支乐队一共有六名成员,其中高晓松是乐手,老狼是主唱。

后来他们一起创作过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实事求是地说,那个时候的高晓松,的确值得歌迷们去追捧和喜爱,虽然他不帅,但确实才华横溢且对音乐抱有一颗赤子之心。

可是,渐渐地,高晓松就开始变了。

大三那年,他主动从清华大学退学了。

每次被问到退学的原因,高晓松总是很潇洒地解释是因为大学生活太枯燥了,除了弹琴就是打架和踢球,生活太无聊所以就退学了。

可是还有一些客观因素是高晓松很少向公众提及的。

当时因为玩音乐,高晓松的专业成绩并不好,学校还一度给了他留级的处分。

另外高晓松也想要出国留学,但高晓松家境雄厚,他又不想走公费留学这条路。

结合以上这两点,高晓松干脆主动从清华大学退学了。

二、从“清华才子”到顶流名人

离开清华之后,高晓松又报考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可惜,运气不太好,最终落榜了。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高晓松的最高学历只能算是高中文凭,或是大学肄业。

但没有拿到清华大学的毕业证不等于高晓松没有文化底蕴。

在文艺创作这方面,他确实有“有点东西”。

离开学校后的前几年,他以创作人的身份写出了经典歌曲《同桌的你》和《恋恋风尘》,风头甚至超过了主唱老狼。

之后他又周游欧美各国,完成了小说《写在墙上的脸》和剧本《那时花开》的创作。

到了1999年,30岁的高晓松回国之后,又开始了他的导演梦想。

他集结了周迅,朴树,夏雨等当时的一帮顶流,合拍了自己写的剧本《那时花开》。

这部电影的问世,直接将高晓松推到了文艺才子的新高度。

媒体纷纷以他既能写歌又能写小说,还能拍电影等各种“彩虹屁”将高晓松捧上了“顶流”的位置。

可就是在一片又一片的赞美声中,高晓松执导的电影《那时花开》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他们认为这就是一部毫无观赏性的作品。

面对圈内人的质疑,高晓松很自信地回击到“不喜欢我的人,早就不喜欢我了,不用等到今天;喜欢我的人,早就喜欢我了,也不用等到今天。而我,早就已经被人民认可了。”

从这段话中就可以看出,高晓松对自己的才华,是有着绝对的自信的。

三、自我认可的公知身份

有了上述这些名誉和称号傍身之后,高晓松又给自己安排上了一个更具影响力的身份:公知。

何谓公知呢?

公知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缩写,要符合公知身份必须达到三点要求: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可是这份50人的名单中,并没有高晓松的名字。

那么高晓松又是如何成为了大众印象中的公知代表人物的呢?

我们可以从2007年新闻人物周刊对高晓松的一次专访中找到答案。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问高晓松“你怎么定义知识分子?”

高晓松的回答是“知识分子就是能独立思考的人,不是你说什么我就信什么,我觉得我就是一个知识分子。”

从此之后,高晓松就给自己打上了公知的标签。

即便是他在2012年酒驾出狱之后,有记者追问他“你接受采访,面对记者,丝毫不讳言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现在你还这么想吗?”

对此,高晓松的回答依旧是“我依然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

上文已经提到过,公知的标准之一是具有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试问,一个酒驾进监狱的人,是怎么可以一而再再而三把自己划分为公知一类的?

这个答案,或许只有高晓松自己才明白。

到了2018年,高晓松在面对媒体时,他还是很坚定地表态:我想成为一个严肃的知识分子。

由此可见,这么多年来,高晓松对公知这个身份是多么的在乎和重视。

而且,很魔幻的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大部分普通人也都接受了高晓松知识分子的身份。

但真正的公知圈,却从来没有过属于高晓松的位置。

说白了,还是曾经的我们,太容易被忽悠了。

四、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

既然高晓松这么执着于公知的身份,那么他究竟有没有因为这个身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呢?

当然是有的!

在他利用公知身份获名获利之前,我们首先还是得看看让高晓松的人生发生改变的那起酒驾事故。

2011年,算是高晓松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他的行为和思想,渐渐开始偏移。

那一年的5月9日,高晓松因为酒驾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最终他被拘役六个月,罚款四千元。

在监狱的6个月,我们无法想象高晓松是如何度过的。

但很明显的是,出狱之后,他想通了一些事情。

如果说从前高晓松执着的是才子和名人的称号,那么从这之后,高晓松更看重的就是流量和金钱。

在2012年的《鲁豫采访》中,高晓松以调侃的方式谈到:想要赚钱,就得靠流量,靠炒作,有了流量就等于拥有了财富密码。

那么他为什么突然热衷于赚钱了呢?

原因很简单,他要去美国买房子。

根据资料可以查到,2012年,高晓松“疑似”在美国置办了两处房产。(之所以用疑似,是因为高晓松一直声称自己是无房主义者)

第一处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占地994平方米房子,当年高晓松是以74万美元购入,更加巧合的是,这栋房子的旁边,另一栋房子的主人登记的是张克群。(高晓松的母亲也叫张克群)

第二处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菲格罗亚街3335号的一栋公寓,这栋公寓与第一处房子只隔了22英里,开车只要半小时。

除了房子这个争议外,高晓松的国籍也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其实,早前的一档采访节目,就已经坐实了高晓松美国人的身份。

当时主持人直接对高晓松说道“其实你是美国人对吧,你拿着美国驾照,你有美国绿卡,甚至就是美国公民嘛!”

对此,高晓松只是尴尬地笑着回答“不解释。”

之后他又反问了主持人一句“你不也是吗?”

一个“也”字,已经充分解释了这些年外界对高晓松国籍问题的猜测。

搞清楚了这些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他以知识分子的形象主持的两档节目《晓说》和《晓松奇谈》。

在这两档节目中,高晓松时常会讲出一些颠倒黑白的言论。

换做以前,很多普通观众会对他各种侃侃而谈的观点,产生这个人博学多才的错觉。

可是,只要你仔细地去思考他在节目中所说的每一句话,就会发现,其实他的大部分言论,根本禁不起推敲。

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他的节目里被扣上了“大倭寇”的帽子;

以上种种言谈,无一例外不表明,高晓松的立场和思想,早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至于他为什么那么热爱美国,鼓吹外国文化,我想看到这里,各位心中应该都有了答案。

分析完了所有的来龙去脉之后,再来看高晓松的超话被封,作品被下架,就不会觉得奇怪和诧异了。

万事有因才有果,过去的几十年中,高晓松不仅利用自己的身份享受了名和利,而且他还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普通人。

正如中国历史研究院所评论的一样:高晓松披着一件解读历史的外衣,然而在他肥大的脱口秀袍子里,藏着的尽是包藏祸心的私货——历史虚无主义。

如果他的奇怪言行还不被制止,后果,可能就不是你我所能想象和预料的。

如今,高晓松的“好日子”差不多也就到头了,属于他的“结局”,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人人皆知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