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艺术名苑 > 正文

典型城市 “棚户区”如何靠艺术脱贫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7-07 09:19 浏览量:
典型城市 “棚户区”如何靠艺术脱贫


在上一篇《偏远小城镇如何彰显“地域色彩”打出文化牌:温岭小箬(ruò)村的迷之逆袭》中我们谈到通过色彩规划彰显地域特色,进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案例,今天我们再来讨论如何锻造文化内涵以成为启动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强力引擎。

被誉为“釜山圣托里尼”的甘川洞文化村在2012年亚洲都市景观颁奖典礼上被评为“亚洲最美丽村庄”。

其在通过艺术改造形成文化聚落后,不但实质改善了居民生活、促使年轻人口回流,更是获奖无数,拓展了社区知名度。并于随后在先“釜山圣托里尼”的基础上再次赢得了“韩国马丘比丘”的美称(圣托里尼是位于希腊爱琴海的一个火山岛,岛上以蓝白相间的建筑物与蓝天白云相互辉映而闻名)。

甘川洞文化村的前身并非如今看到的这般绚丽斑斓,反倒是充满了无尽的彷徨和挣扎。

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使得大批难民逃亡南韩,这个时候四千余名太极道信徒(最早由于有信奉太极道的信徒居住于此,古时称之为“太极道村”,太极教信众极少,他们相信宇宙的意义存在于“阴阳”构成的太极哲学中,而当中的蓝色和红色对韩国历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逃亡的难民慢慢聚集到釜山广域市沙下区甘川洞以及峨嵋洞附近。而当时的政府也明确了这样一条法令“只要在一块帐篷大小的土地上开始生活的话,以后那块地就属于你的了”。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聚集于此,又因为沙下区被群山围绕,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往高处地方盖起1000多栋四四方方的房子,开始这些房子是小型木板结构的房舍,沿着山腰依次拾级而上,逐渐形成阶梯式的村落, 聚落间留下三条阶梯式胡同以作为防火巷。上世纪70年代,木板房多数改成了石板瓦屋顶,80年代又都改良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住屋形态,不管是哪个时段,整个村落的风貌基本都被保留下来,向世人完整诉说着早期居民的历史和文化。

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甘川洞一带都是釜山最贫穷的区域,这里房屋狭小、破旧不堪,没有自来水与排污管道,日常生活用水都得从山下运上来,消防车更是寸步难行。面对这样的“棚户区”,甘川洞的年轻一代选择逐步向外迁移,人口很快从三万骤减到了一万多名,人口高龄化问题显现、大量屋舍也被废弃而空置。鉴于这一严峻局面,2007年开始釜山政府推动的活化市中心旧区的计划中,甘川洞被选为最重要的实施地区之一。

1

2009年,当地居民协会与政府行政部门一致通过文化体育观光部的“《逐梦釜山马丘比丘》村庄美术专案”,开始联络多个艺术团队,在村落中布置十个公共艺术装置,正式启动甘川洞文化更新进程。

部分公共艺术装置

资料来源:釜山广域市沙下区,2015

甘川洞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众多保留下来的战争时期艰难生活的痕迹,但这种原始的保留对本地社区而言并无意义,因此项目开展初期,居民多持否定态度。对于本地居民而言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善道路环境、增设停车场、屋顶修缮、营建绿地、上下水整治、兴建公共卫生间等现实居住环境的问题。但在1亿韩币的资助到位后,项目还是正常启动了,在以山路为中心的12个区域内部分别创作和设置了各种艺术作品,为地区环境提升拉开了序幕。

2

2010年开展的《美路迷路巷弄》计划,从以道路为主线深入到了区域内部的废弃房屋中,这对居民提出了更高的参与要求。社区居民、地方公务员、各类艺术家等共同发起了“甘川洞文化村运营协会”,作为项目的统筹协调组织。协会在利用6处空屋进行艺术文化创作的同时,还在胡同各处设置包括路标、箭头在内的丰富艺术作品,营造了活跃且特别的地区氛围。除保留极具生活文化价值的处所外,其它闲置空间也被充分利用,分别改造为游客咨询中心、迷你社区历史博物馆以及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逐步形成了整体复合有机的社区空间。

图4:游客可以在服务中心购买文化村地图,集满上面的印章就可以兑换特色明信片,而印章散布在村里的各个角落,跟着地图就可以顺便游览整个村落,最后还可以请中心在一年后向你要求的地址寄出这张明信片,完成这场特色旅游。

3

在强化村落艺术文化氛围,以及持续性经营管理所带来的正向蝴蝶效应之后,甘川洞得到了更多的财税及政策支持,2012年的《幸福翻番:马丘比丘胡同项目》。再次用多种艺术元素装饰活化了4处空屋,并在村口设置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雕塑。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地区生活环境,也使得甘川洞地区的对外形象得以明显改观,“甘川洞文化村运营协会”也从当初的11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105名。也是在此期间,借由社区意识的觉醒,改造计划的顺利执行,甘川洞似乎已通过再创传统村落的生命力从而将原先视为顽疾的老龄化问题、人口流失问题、居住环境问题等一一解决了。2013年《共同体促进及自力村建设》专案计划,开始高效凝聚起社区的共同意愿,将大量空屋改建为工坊、画廊、咖啡书店、餐厅和民宿等,同时如将村里的空地和屋顶改建成生态庭院的项目也陆续展开,社区的生活环境被进一步改善。

可喜的是,在甘川洞的盈利部分实质可以实现回馈到社区,从早期年均几万人的游客量如今已稳定发展到年近150万人人次,原先200多户废弃房屋也逐步得到了修缮和利用。居民协会通过自营咖啡厅,运营包括金属工艺、陶艺、木工艺和拼图画等体验项目,形成了有续发展的核心。

如今甘川洞的文化品牌已然建立,但聚落并没有就此止步,除了继续为传统生活文化编织更多具有创意性的外衣外,外,社区经营也在为建设更贴近生活的村庄而努力。例如以宜居为前提对村内的商店限定营业时间、制定外墙设计及涂改规则,并要求连锁店不许进入村内等。通过各方面的经营管理调整,规范经营的同时又能确保居民生活不被打扰,持续保有并激发居民自发维护村庄形象、积极维系社群关系的内在动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