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生态文明 > 正文

生态好、群众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8-08 12:03 浏览量:
生态好、群众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res01_attpic_brief.jpg

 

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蒙阴县积极将当地生态优势转化为惠民富民新增长点,将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植绿建绿,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

蒙阴县是山东省第一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找准生态与富民的契合点,蒙阴将当地生态优势转化为惠民富民的新增长点,走出了一条“生态好、群众富、可持续”的“绿富美”发展之路。

从山水绿到产业绿

“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水源地发展规划的项目,坚决不引不批不建;凡是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关停并转;所有工业项目一律进园区。”这是山东蒙阴县引进项目的一条“铁律”。

2018年初,一位客商带着30亿元的投资项目来到蒙阴,并承诺项目投产一年就能实现税收4亿元以上。“说不动心是假的。”蒙阴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王忠军说,但在审批项目时,从企业递交的材料中发现,该项目的工艺流程对大气和水都有污染,按照蒙阴“生态立县”的定位,该项目最终没有通过立项。

舍弃送上门来的大项目,是蒙阴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诠释,也映射出他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决心。

蒙阴县按照“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绕,山脚水利交通配套”的模式,治山治峪,全县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10万亩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增绿、增产、增收的“三增田”。按照“山不露土、有土皆绿”的要求,推动随意建绿向规划建绿、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单纯绿化向彩化美化转变。

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改善了区域小气候,近5年来,全县平均降雨量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200毫米,比全省同期平均多200毫米。

蒙阴县坚持不是不要工业,而是大幅提高工业的生态门槛,集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在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蒙阴县认真把握“升级、壮大、绿色”3个重点,全力推动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等技术,改造制造工艺和流程,推动主导产业智能化,实现品牌高端化发展。在新兴产业壮大方面,立足现有优势产业,理清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引进,强化“补链强链”,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蒙阴县还重点围绕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转型升级、加强集约节约、完善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区域格局功能化、产业发展低碳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绿色发展制度化,逐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绿色无污染的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近3年来,累计清理退出化工类企业7家,关闭矿山43家,取缔“小散乱污”企业140多家,拒批项目100多个。

从生态富到群众富

蒙阴县找准生态与富民的契合点,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初步构建起以生态为本、农业为基、农商文旅互促共融的综合产业,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我们村种了3000多亩桃子。我们的桃品质好,政府帮着我们打品牌,桃的知名度提高了,我们卖桃的收入也提高了。”旧寨乡杏山村党支部书记赵西营说。

蒙阴县为增加群众收入,先后构建了“果—兔—果”“兔—沼—果”循环链条、“果—菌—肥”循环链条、“农—工—贸”循环链条,实现全链条增值。

“果—兔—果”“兔—沼—果”循环链条,就是用果叶喂兔,兔粪入沼,沼液沼渣还田,先后发展优质果园100万亩,其中蜜桃65万亩,年产量23.5亿斤,“蒙阴蜜桃”品牌价值266亿元,列入“中国农产品百强品牌”;长毛兔、肉食兔存栏700万只,年产兔毛4000吨,占全国产量的30%。

“果—菌—肥”循环链条,就是利用果树残枝粉碎后种植香菇,发菇后菌棒制成有机肥,建成香菇种植基地1500亩,年产菌棒1000万棒,80%出口欧美市场,带动30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农—工—贸”循环链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46家。目前,正在延伸到桃木、桃花、桃叶、桃胶深加工领域,全县90%的村是果品专业村,90%的农户有果园,90%的土地种果树,90%的农业收入来自林果产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