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说禅论道 > 正文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什么?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9-11 09:14 浏览量: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什么?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一的先贤,他是当之无愧的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宋代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一个流派,这个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是善的本性。人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心,偏离了天道,这就是俗人无法成为圣人的原因。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必有"理",“理”是可以通过认真的研究(格物),来认清“理”的本质的。

 

理学是儒家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影响至深至远。而理学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便是朱熹。他总结了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在元、明、清三朝,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也是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朱熹对理学的贡献,是他总结了“理”、“欲”之争的焦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朱熹是儒学之集大成者,在他的哲学体系中,道德伦理学占重要地位。的道德伦理基本上是围绕着“天理”与“人欲”这一对范畴展开的。在他看来 “存天理 灭人欲”是道德的理想境界。

“理”是朱熹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朱熹把它当作最高本体——天地万物的本源。他说 “熹窃谓天, 地生物,本乎一源,人与禽兽草木之生,莫不具有此理。”但是光有“理”也不能产生万物,它需要借助“气”来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所谓的“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者也,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二者相结合而成的。人做为万物的一种,也是理气的产物。但是人与其他生物不同,因为人的禀气要高于万物,所以人的“理”和万物是不同的。

 

 

就是人与人之间,“理”也不一样。“禀得气厚者,则福厚;气薄者,则福薄。”朱熹的这种观点现在看起来当然是不科学的,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但是他强调人与物之间、与其他人之间的虽然存在差异,但天地万物都是受气而生,都有共同的一个基础,这又有一些唯物主义的色彩。

在朱熹理的理论中,把人的本体之心称为“道心”;把发用流行之心称为“人心”。“道心”根源于天理,并体现天理,是纯粹至善、不需改变的;“人心”根源于人欲,并体现人欲,是可善可恶的,是需要变恶为善的。

朱熹的天理论是一种试图解释的根源和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哲学。天理是道德本质、社会伦理规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仁义礼都是天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与人伦五常紧密联系的。人伦五常又是依靠天理相互贯通,所以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互敬,都是符合天理的,是“真”、是“善”的。“人欲”则是与天理相对的,是违背礼义规范的欲望,是对天理的背逆。 “一言、一语、一动、一坐、一立、一饮、一食,都有是非。是便是天理,非便是人欲。”

 

为什么宇宙中存在“人欲”这种反天理的东西?那是因为人心被外来的诱惑所屏蔽住了,“一齐昏了”。好在这种“昏了”是可以修复的,修复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并且要穷究到极限。格物是以致知为目的的,通过格物是可以实现致知的。格物是一条向外求知的方法,致知则是一条向内求和的方法,格物与致知放在一起,便是通过穷客观事物之理来验证人心固有之理。

在格物的过程中,还要时常省察克治,自我反省,检查天理有没有因为“人欲”而遭到破坏。人心本明,只是被“私欲”所蒙蔽,犹如明亮的镜子上积满尘垢,只有经常把尘垢拂拭掉,镜子才能恢复光亮。省察和克治就是拂拭镜子上尘垢的功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