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解析财智 > 正文

中国人是怎么把保险玩成理财的?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6-03 06:41 浏览量:

  近年来受到互联网保险营销话语的影响,不少自媒体文章喜欢用“返还型保险”和“消费型保险”的说法,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误以为前者带有理财功能,而后者是纯粹的保障。


  根据下表的数据可以算出,美国的储蓄型寿险保费占比是37%,日本是22%,而中国是63%。我们比发达国家高出了一两倍。

  好好的一个保险,为什么到了中国,却被玩成了理财产品呢?从业五年来,这个问题一直让我感到十分困惑。

中国人是怎么把保险玩成理财的?

  美国独资的A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寿险公司,它把国外成熟的寿险代理人制度带到了中国。经过专业培训的代理人们,努力向消费者传达人寿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所销售的产品起初也是以意外险、定期寿险等保障型产品为主,没有刻意迎合本土消费者的理财偏好。

  另外,从2013年开始,万能险和投连险(黄色和土黄色)的保费是单独统计的,它们都属于储蓄型寿险。

  开门红叠加银保,中国人在把保险当理财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此前,我有将近六年的企业财产保险销售经验,经手过上百家日企客户。保险就是风险保障,是发生损失后的经济补偿,这已经是我脑海里根深蒂固的概念。

  作者认为,作为共享观念和价值的文化阻碍了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而作为工具箱的文化则努力绕开这一障碍。

  1

  只有寿险,才有保障型和储蓄型之分。

  本质上,这就是一个保障功能很弱的长期储蓄型保险,说它是理财产品也完全没问题。而且还搞了个限期抢购,只卖10天。

  海通证券:“开门红”的前世今生

  鉴于当下网络信息泛滥,保险用语混乱,为了避免造成误解,我觉得有必要对保障型保险和储蓄型保险的概念做一个说明。

  保险就是保险,怎么会跟理财扯上关系?

  这五年来,保障型产品的占比确实在不断提升,事实上消费者对保障型产品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储蓄型产品(理财性质)的江湖地位依然难以撼动,再过十年,恐怕也不可能会被保障型产品赶上。

  中金:中国寿险长期增长空间还有多大?

  储蓄型产品的主力渠道“开门红”和银保,开始有了一些好的变化。例如近两年的“开门红”除了年金险,同时也在推重疾险等保障型产品,银保的期交保单(即分期付款的保单)的占比在不断提升。不过多年来积累的惯性很难一朝改变,消费者对“理财险”的热情看上去依旧高涨。

  慧保天下:134号文大限将至 寿险公司“无产品可卖”怎么破?

  直到最近读了《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这本书之后,才总算豁然开朗了。

  那么五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寿险市场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

  保障型寿险指的是固定保额的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

  慧保天下:习惯销售理财产品、保费负增长的银保渠道,这次要怎么走

  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市场,两家公司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发展策略呢?因为它们正好代表了中外保险公司运作的不同制度逻辑。

  另一种概念,则是作为实践的工具箱或素材库的文化。比如重视礼尚往来的人情观念、以孩子为家庭中心的“孩本位”生活方式、爱储蓄的习惯、对股市等投资理财方式的热情等。通过策略性地利用这些文化,本土寿险公司开发出了迎合本土偏好的储蓄型产品,寿险代理人设计出了能够吸引本土消费者的销售话术。

  后来居上、成为行业龙头的本土P公司,则很早就主打针对本土偏好的储蓄型产品,而且把A公司带来的代理人制度发展成了人海战术,打造了一支以三四十岁女性为主的代理人大军,通过她们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推销人情保单。凭借比银行利率更高的养老险和少儿险,以及趁炒股热的东风推出的投连险,P公司的市场份额很快就超过A公司,到2001年已经占据上海的半壁江山。

  从左到右,绿色是意外险,蓝色是健康险,橙色是寿险,黄色“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可以粗略理解为万能险,最右边的土黄色是投连险。

  回头看看,我进入寿险行业的2016年,正好是保监会高呼“保险姓保”,开始大力整治中短期储蓄型寿险的时期。银保渠道业务遭受重大打击,寿险公司们被迫探索转型之路,重疾险、百万医疗险等保障型产品赢得了更多关注,互联网保险也即将迎来大爆发,时代似乎正在呼唤一场变革。

中国人是怎么把保险玩成理财的?

  这里的文化包含了两种概念,一种是作为共享观念和价值的文化。例如中国人传统的生死观,强调“善始善终”,把疾病或意外导致的早逝视为禁忌,要求家庭成员在世的时候肩负起家庭的经济重担。在这种共享文化观念和价值的影响下,中国人普遍排斥建立在概率基础上、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人寿保险,而偏好在实时能获得回报、作为理财方式的人寿保险。

  陈恳《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78-2014》



  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虽然已经跻身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寿险保费,是花在既没有什么保障、也不具备养老功能的“理财险”上的。

  那是一款投保当年就开始返还的“快返型”年金险,分三五十年交完保费,每年领取一次生存金,直到88岁,生存金自动进入附加的万能账户,实现二次增值。

  其中健康险(包括重疾险、医疗险、失能收入损失险和护理险等)和意外险,都属于保障型产品。

  寿险的利润来源包括死差益、费差益和利差益。保障型产品的主要利润来自死差益,当实际的死亡率(或疾病、意外的发生率)低于产品设计时预定的死亡率,保险公司就能赚钱。

  W君告诉我,这种限期销售的“理财险”,只有在年中和年底才会推出,并不是一直都有。听到这个,我心里便有些释然了。反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销售保障型产品,偶尔卖卖理财产品冲冲业绩,也无可厚非。

  但是在传统文化的巨大阻力下,发展并不顺利,代理人的士气也比较低落。后来为了与本土公司竞争,A公司也跟风推出了养老险和分红险等储蓄型产品,但并不鼓励代理人大力推广这类产品。

  而同样是储蓄型寿险,被寄予厚望的“第三支柱”养老年金险,依然没有什么存在感。

  那年春节,一位小学同学的意外离世,让我开始认真思考寿险的意义,并最终决定进入寿险行业。

  然而1996-1999年银行利率八连降,对风险缺乏敬畏、胆大妄为的P公司背负了巨额的利差损。2001-2002年的股市大跌又引发了投连险危机,消费者从来没想过买保险也会亏损,集中爆发的投诉让P公司的形象一落千丈。

  任泽平:2021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报告:从高速扩展到高质量发展

  作者深入观察和访谈了上海的4家寿险公司,其中外资A公司和本土P公司的对比最为鲜明。

  我终于认清了残酷的现实:这种主打理财功能的储蓄型产品,才是国内寿险市场上真正的王者,长期占据保费收入的七八成以上。而定期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体现“保险姓保”的保障型产品,尽管保费规模一直在稳步增长,但直到2020年占比还不到三成。

  就这样,本土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寿险市场,从一开始就形成了重理财而轻保障的格局。

  人身保险按照所保障的风险不同,可以分为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三大类。

  陈纯菁《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

  中金公司今年初发布了一份中外寿险对比研究,对中美日三国的寿险市场做了一个比较。

  储蓄型产品的利润主要是来自利差收益,也就是保险公司用保费投资所得到的收益率,要大于产品的预定利率,才能赚钱。否则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但既然主打理财功能,竞争对手就不只是保险同行了,还包括其他理财产品,要是预定利率太低,对消费者就缺乏吸引力。


  实际上,保险并不存在“返还型”和“消费型”的概念,跟我接下来要解释的储蓄型保险和保障型保险也完全不是一回事。举个例子,所谓“返还型重疾险”,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含寿险的重疾险,“消费型重疾险”则是不含寿险的重疾险,两者都是保障型产品。

  其中,寿险保费(橙色)虽然没有将保障型寿险和储蓄型寿险分开统计,但根据前面引用的中金公司的研究,可以合理估计储蓄型寿险的保费占了一大半。

  “开门红”,就是寿险界的双十一。“开门红则全年红”,对许多寿险公司来说,备战“开门红”,是一年之中的头等大事。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的陈纯菁教授,基于自己2000-2004年在上海进行的田野调查,提出了一个“文化多重互动模型”,用来解释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

  参考资料

  所以你应该可以想象,当我从T公司的代理人W君口中,听到“理财险”这三个字的时候,那满脸问号的表情。


  不但如此,中金公司还估计“中国大部分储蓄型寿险保单均为缴费期在10年以下的保单,其本质为理财产品而不具备养老功能。”

  2

  也许未来还要花很长时间,要走很多弯路,但我相信中国人终将回归保险的本质,抵达保障和理财的平衡点。中国的寿险公司也一定能回到以风险管理为主、财富管理为辅的正道上来。

  根据银保监会官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做了下面这张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险种的保费规模推移。

  在年末年初的那一两个月里,T公司的所有营业区都被一种狂热裹挟,鼓动代理人把“今年最好的理财险”推销给身边的人,以免他们错过了一年一度的“央企让利”。

中国人是怎么把保险玩成理财的?

  然而,到了年底的“开门红”,我才明白自己对中国的寿险市场一无所知。

  眼看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社保基金缺口越来越大,银保监会实在坐不住了,2018年5月起在上海、福建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了一年的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结果只有不到5万人投保。最近又宣布从2021年6月1日起在浙江和重庆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至于效果如何,姑且拭目以待。

  五年前,在星巴克的小圆桌边,我第一次听说“理财险”这个词。

  在成为T公司代理人的三个月后,我接触到了第一款“理财险”。

中国人是怎么把保险玩成理财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