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杰出华人 > 正文

黄旭华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来源:未知 时间:2019-09-20 16:21 浏览量:
黄旭华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献给了核潜艇事业……我们此生无悔”,这句话出自于一位95岁高龄的老者口中,而这位老者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主角——一位支撑起共和国核潜艇领域的栋梁之才。他是谁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1926年3月12日,在广东汕尾市红海湾区田调镇的一位乡村医生家中,有一个小男孩降临了人间。也正是因为他的到来,才让新中国从此在世界核能军备领域挺直了脊梁。初为人父的乡村医生十分高兴,于是将自己的爱子取名为“黄旭华”,取“旭日升华夏”之意。

1938年,13岁的黄旭华随大哥前往广东揭西山的聿怀中学求学,至1941年初,他几经辗转到达桂林,并在强烈的求学欲望下,顺利进入桂林中学。通过三年的刻苦学习,黄旭华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又过了一年,他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
毕业之后的黄旭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优秀人才,被调任从事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1958年是黄旭华生命中关键的一年,34岁的他接到北京的命令入京开会,随后就被留在了北京,准备参加“核潜艇总体设计组”的工作,而此次他被任命的职位,是机密度极高的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

核能是世界各国争相开发的新型能源,谁掌握了核能的核心技术,谁就能控制本国在世界上的主动权。此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发达国家,制造的核能潜水艇陆续下水,我国同样也不甘示弱,毅然喊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口号,这是民族的呐喊,也是国人的自信。
意气风发的黄旭华,被国家选中为“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的成员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黄旭华必须要低调地生活。

甚至向自己的妻子和父母,都不能说一句,我在做什么。
当上级找到黄旭华谈话时,黄旭华说:“既然国家选中了我,就是对我无比的信任,我甘心做一辈子的无名英雄,将此生献给亲爱的祖国,定然无怨无悔”。在此之后的60年的时间里,黄旭华只回家探亲过一次,所有的亲人、朋友、同学也都与他断绝了联系,黄旭华似乎与世隔绝了。

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我国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由于国外专家的突然撤走,诸多技术性问题遇到了瓶颈,所有的数据和技术必须从头再来。眼前的一切并没有难倒优秀的中华儿女,困难犹如一座大山,挡住了我国海底核能科技发展的步伐,而黄旭华却扮演起了挥锄不止的老愚公角色,一点一点的为新中国的发展开辟着道路。

黄旭华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杜绝了“闭门造车”的观念,改用在国外报刊找资料线索的方式,以“三镜法”一点点的搜集相关数据,公关小组一共画出了45,000张秘密图纸,并通过计算尺和算盘的原始方式,精确计算每一个数据,终于形成了我国自主创新的核动力潜艇理论框架,为新中国拥有诸多先进潜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401”艇正式下水。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此次下潜实验非常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拥有了自己的核能军备,同时也得到了大量与核能相关的重要数据。
1974年8月1日,我国正式发布命令,将“401”号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并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在此之后,“402”艇、“403”艇、“404”艇也相继问世并成功下水。

可能很多人在关注核能军备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到其背后默默无闻的英雄,制造出“401”艇的总工程师正是黄旭华。据“404”艇原副艇长回忆,黄旭华对于潜艇的研究工作十分细心。在“404”艇下水之前,他命人制作了很多铁质铭牌。铁牌子上书写的内容,正是“404”艇的“使用说明书”,其中包括潜艇八大系统的正常运转情况、异常情况、故障排除方法等,它们可以在潜艇发生故障时,为艇上官兵进行全面有效的“指点”。

不仅如此,黄旭华还不顾众人的阻拦,非要随同艇上官兵一起冒着巨大的风险潜入深海,亲身体验自己的杰作。因为在黄旭华的心中,他对于“404”潜艇充满了希望,想亲眼印证实践中是否有超过理论的特殊情况发生。如此不顾个人安危的举动,不仅让众多紧张的官兵感动,更令所有的潜艇专家们倾佩不已。“别怕,兄弟,我跟你们一起下去,没事的”,这是黄旭华与艇上官兵们所说的一句“最轻松”又“最沉重”的话语。
不出黄旭华所料,“404”潜艇顺利下潜到极限深度,成功完成了所有的测试,同时也让潜艇总设计师与舰艇官兵们“深海同舟”的佳话传遍全国。
多年以来,黄旭华获得了很多荣誉头衔,包括“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第6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将”等。至2019年9月17日,我国再次以共和国的名义,为黄旭华颁发了“共和国勋章”,并对其一生默默奉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同时更是对这位“旭日升华夏”贡献者一生最好的诠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