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和谐民生 > 正文

兜底保障 筑牢民生之基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9-13 09:23 浏览量:
兜底保障 筑牢民生之基


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成为株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追求和动力源泉。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发挥社会保障作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今年来,我市落实一系列保障措施筑牢民生基石。

 

 

 

兜牢困难群众生活保障线

“以前买菜时经常挑最便宜的买,或者等到菜摊收摊时买。现在每月可以多花上百元买菜,再不用这样省着了。”9月8日,天元区泰山路街道家园社区泰山花园小区,71岁的黄杏华称,她二儿子易华(化名)的低保标准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均有所提高,每月多了140元。

易华在医院被检查出脑部患有肿瘤。先后3次动手术治疗,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负债累累。2017年,易华和妻子离婚,因生活不能自理,由黄杏华负责照料。2015年起,易华纳入低保范围,同时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

今年,随着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再次提高,易华的低保标准由520元/月提高到了630元/月,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由70元/月提高到了100元/月。

全市有城乡低保对象10.6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3.5万人,农村低保对象7.1万人。另外还有特困供养人员1.76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基本生活补贴对象29955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45175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42457人。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稳住民生“底盘”。今年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全市对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不低于600元/月,并从1月1日起补发资金。从7月1日起,城区和五县市区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分别提高至100元/月和80元/月。全市推出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启动了临时价格补贴发放程序。同时,全面落实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将小额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到乡镇一级,充分发挥临时救助的“救急难”作用。

通过一系列举措,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救助水平达到385元/月,五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为4320元/年,超过省脱贫指导标准320元,月人均保障水平为237元/月。城市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为7987元/人/年,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为7314元/人/年。临时救助困难群众7591人次,人均救助水平1153元/人次。累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5127万元,惠及城乡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95.88万人次。全市累计发放“两项补贴”资金4485.39万元。

稳就业

备足发展“压舱石”

今年伊始,35岁的刘金梅心里充满了焦虑和无奈。作为常年在广东外贸企业打工的一名农民工,多年来,她已经习惯了节前返乡、节后回城的生活轨迹。然而,疫情突然来袭,公司运转出现困难,刘金梅不得不返乡回家。

“自己想外出打工又走不开,只能守在家里。”茶陵女子田爱华是家里的顶梁柱。3年前,其丈夫患上重疾,老人小孩也需要她照顾。田爱华一直想外出找份工作,但身不由己。

创业者卢佳明与人合伙在高新区新马动力创新园内成立了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创业初期,卢佳明押上全部身家研发产品,但却没余钱进行市场推广。

好在他们遇上了人社部门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刘金梅搭上了招工直通车;田爱华经当地人社部门推介,在离家很近的扶贫车间找到了一份工作;卢佳明参加了市人社局主办的双创大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