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和谐民生 > 正文

做好民生的加减乘除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2-14 14:16 浏览量:
做好民生的加减乘除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省委十届十次会议指出,每年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民生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包括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解决民生问题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河南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在新增城镇就业、劳动力转移、脱贫攻坚、养老覆盖面等方面都有大幅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等。未来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多层次、长期性保障供给,让人民享有更美好的生活。

    做好加法,增强改善民生的实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公共财政收入,把蛋糕做大,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家底和实力,为弥补民生短板提供有力保障。在公共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调整资源配置结构,在关键领域进行政策倾斜。目前,我省城镇居民收入较低,已经影响到了消费市场的活跃,也不利于人才的引进。因此,要尽可能提高城镇就业人员收入水平,缩短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后,要坚持对原贫困户的动态管理,继续对过去的贫困地区加大投入,防止这部分人脱贫后因病、因灾返贫。

    做好减法,节省支出减负惠民。减就是减少行政支出,减轻群众负担,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开源又要节流,各级政府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民生。同时,要搞好社会保障,筑牢民生底线,按照保基本、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是民生的痛点和难点,也是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均衡化地调整医疗资源结构,从城市向农村、从中心向基层、从设备向人力调整,提高城乡公共医疗卫生的均衡化水平,切实减轻病人负担。

    做好乘法,让惠民措施发挥倍增效应。面对当前的民生现状,既要尽力而为,又需量力而行,更要突出重点、科学施策。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作为就业人口大省,要高度重视就业这项民心工程,把促进就业作为优先选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扩大就业面。教育是民生之基,河南的教育资源少,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目前,我省正在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既需要高等人才,也需要专业人才,因此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鼓励更多的学生上职业院校,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

    做好除法,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因此,必须健全社会保险、自然灾害救济等体制机制,使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于财政、产业能力较弱的贫困地区,将地域内的发展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激发各社会主体的活力,建立阻断返贫现象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完善健康政策,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