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城市名片 > 正文

城市建设:破茧蝶变 大美其美

来源:未知 时间:2019-09-22 19:42 浏览量:
城市建设:破茧蝶变 大美其美


  六盘水,一座因“三线”建设而生的年轻城市,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是贵州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总人口由1978年的194.09万人发展到2018年的348.5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由4亿元增长到152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209元增长到52059元,城市框架布局、内在功能、外在形象都“破茧蝶变”,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凉都正以昂扬向上的姿态阔步挺进。

  41年前的六盘水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好像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城区小小的,街道窄窄的,色调灰灰的……城区唯一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水城百货大楼”。

  建市之初,我市供水能力仅0.2万立方米/日,41年后的今天已提高到22.67万立方米/日,增长113.35倍;自来水管长度从12公里提高到2447.31公里,增长203.94倍;年供水总量从75万吨提高到6409.56万吨,增长85.46倍;用水人口3.5万提高到73.4万人,增长20.97倍。城市道路长度从37.2公里提高到621.55公里,增长16.7倍。建成区面积从16.9平方公里增长到141.38平方公里,增长8.37倍。去年,城镇人口达163.96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53.17%,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54个百分点。

  对比凉都今昔图,会让人产生时空错觉。砥砺前行中,“江南煤都”摇身一变成“中国凉都”, 每一个生活在凉都的人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道路宽了,交通畅了,绿地多了,游园美了,空气好了,环境越来越怡人了。

  近年来,六盘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载体,坚持空间规模产业并重、生产生活生态并举、规划建设管理齐抓,让生活因城市而更加美好。

  水城河,河流全长20.5公里,贯穿六盘水市人口最集中的区域,是市中心城区唯一一条地表河流,兼具城市防洪、排涝和城市水体景观等重要功能,是我市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不知从何时起,清澈的“母亲河”变成一条“臭水沟”,也成为凉都人民心中的“痛”。为彻底解决水城河黑臭水体的问题,我市将水城河治理列为重大民生工程,于2014年底启动了治理工作,并出台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六盘水市水城河保护条例》将水城河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率全省之先完成黑臭水体整治达标考核,实现了水清、岸绿、空气清新的预期目标,沿岸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六盘水坚持新发展理念,城市名片和试点示范成绩斐然。

  六枝特区郎岱镇、水城县玉舍镇先后被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列为全国特色小镇。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石桥镇乐民村、羊场乡大中村、保基乡陆家寨村、保田镇鹅毛寨村、丹霞镇水塘村、六枝特区梭戛乡高兴村、落别乡长湾村长田组、水城县花嘎乡天门村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称号。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六枝特区落别乡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别获得2014年度、2017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围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加大城市生态治理,六盘水建设了龙池、凤池、瑶池、明湖、德湖、天湖,6个湿地宛如“城市绿肺”,成为镶嵌在市中心城区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绿色明珠,有“三湖三池六盘水,千岩万壑一凉都”的美誉。

  就连“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诟病,也通过地下综合管廊,一起“住进”同一个空间。目前入廊管线里程已达87.9公里,入廊管线涵盖给水、热力、电力、通信、污水等多种管线。钟山大道地下商业开发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考虑,在建设1.05公里综合管廊的同时,建设了面积达43800平方米地下商场,既节约了用地,又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商业业态。

  城市面貌的变化,用最直白的方式,叙说着六盘水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脉动”。秋日的凉都,满目葱茏,绿树、鲜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穿行在大街小巷,目之所及,一条条道路宽阔畅通,一片片绿地生机盎然,怎不让人心生幸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