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城市名片 > 正文

寻访城市尝试用教育连接湘西与上海

来源:未知 时间:2020-10-27 09:33 浏览量:
寻访城市尝试用教育连接湘西与上海








正值全面小康决胜之年,复旦青年由东到西,依地势拾级而上,前往中国地理阶梯上的三个节点——湖南、云南、西藏,探访中国全面小康之路。同时开设精准扶贫专栏,以纪录片和图文的形式,讲述复旦人在扶贫中创造的中国故事。本篇是精准扶贫专栏的第九篇。
 

 
这一趟写作营的小营员叶子在当时的学员日记里写道:“我们爬过山里孩子每天上学走的泥泞陡坡,我们像村民们一样,坐在山江镇的烈日下赶集,我们去到不同的村庄,和老人们像朋友一样交谈。生活在城市的我们,需要这些经历来支撑我们回答‘What's China Like’这样的问题。”
 

 

 
在湘西,傍晚的凉灯村天空清亮,一抹晚霞浸染了初露山头的月亮。苗家土砖房前的院落里正举行着一场长桌宴,十几个来自上海的孩子围坐在一起,村秘书王如金正在给他们讲述苗寨的历史。这是这群孩子第一次来到中国的乡村,从前在城市里长大,他们对于乡村的想象,只停留在书本和影像里。
 
上海,清晨的菜市场,几个孩子正摆放着刚刚从城市郊外的批发市场来的蔬菜,一会要和菜场摊位里的其他叔叔阿姨一样,扯着嗓门尽快把新鲜的蔬菜卖出去。他们来自湖南湘西的苗寨深处,第一次来到上海,见到课本里的东方明珠。在此之前他们对于城市的想象,仅仅来自于在外务工家人的口中。
 
带这些孩子们跨越大半个中国,或走入乡野,或寻访城市的,是一家由复旦校友创办的社会企业“乡村笔记”。自2017年9月创立起,从乡土研学到城市职旅,他们试图“用教育连接城乡”,也见证着大山深处的变化。
▲凉灯村村支书秘书王如金家里的长桌宴/图源:乡村笔记“乡村日记”视频截图
 
落点
 
从凤凰古城向西20公里,再攀登一座海拔一千米的高山,可以抵达一座悬崖上的苗寨——凉灯,在苗语里意为“老鹰落脚的地方”。
 
这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最偏僻的贫困村。早年间没有通路的时候,想要从山江镇上进入村子里,需要徒步3个多小时。18.3公里的上山公路,每隔几十米就是一个陡峭的U型弯道。
 
整个寨子自然形成五个聚落,散落在高耸的悬崖之间。村民几乎都是龙姓,世代耕耘着不到千亩的耕地和稻田,在2010年时仍然维持着仅千元出头的人均年收入。青壮年大都下山打工,留下的八百余人多是老人和儿童。
 
扎根于此15年的画家黄于纲,在作品里将这座村庄的色调绘成“隆重的黑墨”。熏黑的苗家矮房里,柴灶、火塘和床铺挤在一起,“积年累月,灶台、柜子、桌椅、碗筷乃至床和屋顶,都被炊烟熏得只剩黑色。”
 
2001年,凤凰县委、县政府把凉灯村列为全县十大边远特困村之一,选派干部入村扶贫。随着脱贫攻坚工程的稳步推进,近年来,凉灯村的境况有了较大改善。2017年,凉灯村终于结束了肩挑背驮的历史,修通了与外界连接的水泥公路。往返镇上的班车也随之开通,村民到镇上的集市进货卖货更为便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因此有机会走出深山。
▲凉灯村/图源:栾歆
 
凉灯村通路通车的这一年,汪星宇刚刚从纽约大学硕士毕业。他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此时正在四处寻找条件尚可的古村落,为自己刚刚创立的团队“乡村笔记”寻找“乡土研学”项目的落点。
 
创立“乡村笔记”的想法源于一次对公益扶贫项目的反思。2017年夏天,汪星宇前往湘西的农村帮老乡卖腊肉,没想到“自己干得起劲,老乡却没啥动力”。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和一位当地老师聊起扶贫,才得知对方并不喜欢这个词语,“会让人觉得没有力量。”
 
这促使汪星宇转变了思路:扶贫、支教固然都是好的,但如果用居高临下的心态去做这些事,抱着“你们很穷,所以我们来帮你”的心态,不免会遭遇一些抵触的情绪。帮老乡带完那批农货之后,他尝试换一种扶贫方式,不再去把产品向外推销,而是把城市里的人带到村庄,带他们回归乡村生活,从而把乡村特色与文化传播出去。
 
湘西民俗学专家、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田茂军为团队开出了一份湘西古村落名单,其中包含十几个村落。汪星宇和团队注意到了凉灯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