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城市名片 > 正文

闽宁镇的新时代“连续剧”

来源:未知 时间:2023-04-30 15:29 浏览量:
闽宁镇的新时代“连续剧”




闽宁镇的春已经深了。车流划过满眼的绿,一串串雪白的槐花,风铃一样挂在枝头,风一来,满世界都是清新的香。

从1996年4月的飞沙走石到2023年4月的春色如许,27年风云流转、岁月切换,这片土地的色调早已换了容颜。在全区上下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4月14日至15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蹲点调研第一小分队来到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玉海村,禾美电商、犇旺牧业等地,俯下身,贴近泥土的芬芳,从闽宁镇的奋斗者王瑞刚、李小龙、徐美佳等人身上,寻找闽宁镇蝶变的密码,聆听这片年轻土地的时代心跳。他们是电视剧《山海情》的真实主角,也是闽宁镇新时代“连续剧”的领衔主演,他们的背后,站立着千千万万闽宁镇的移民群众,共同演绎着一幕幕悲欣交集、迭代新生的时代剧。

时光如海,从闽宁镇“这扇窗子”望进去,看见人的变化、村庄的变化、西海固的变化、宁夏的变化,读懂闽宁协作的内在肌理和磅礴力量……

王瑞刚把牛当孩子养,把员工当兄弟姊妹对待

王瑞刚喜欢站在中国地图前,看着地图上一个个城市。这些年,他用脚步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以前是开着卡车跑新疆、跑内蒙古贩牛,现在是开着小轿车跑北上广深、跑高端市场。”很多年里,王瑞刚的车辙划出的线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两道清晰的车辙见证了王瑞刚的成长路径,也折射出一代人由苦到甜的心路历程。

王瑞刚是闽宁镇最早一批自发移民,“15岁就从西吉老家出来,那时候还是个碎娃子,到新疆挖过沙子、下过煤窑,在内蒙古搬过砖头、卖过凉皮,啥苦都吃过。”很多年过去,王瑞刚的手心里依然有当年干苦活磨下的老茧。2015年,王瑞刚成立了宁夏犇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回到村里开始养牛,从最初的300头到现在的3600头,王瑞刚饲养的雪花和牛肉卖到了广州、深圳等地大餐厅,最好的牛肉1公斤能卖900多元。

和牛、安格斯、西门塔尔,这里生活的每一头牛都有专属编号,每天吃营养餐,晒日光浴,享受从出生到出栏的全过程精细化饲养。由于走高端化、市场化路子,疫情三年,王瑞刚的牛生意基本没受影响。说起“养牛经”,王瑞刚说:“从牛娃子出生到出栏最少要长够35个月,6个饲养周期每一步都要走到,高品质的背后是严苛的高标准、高投入,来不得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我虽然没啥文化,但也知道眼光应该长远,前段时间央视采访我,问我成功的秘诀是啥,我觉得就两条:把牛当孩子养,把员工当兄弟姊妹对待。”

年少时,王瑞刚没见过西红柿和大米。飞机在他的记忆中,就是天上划过的一道白线。走出西海固的重重大山,王瑞刚才知道曾经头顶的那片天有多窄。“从家里出来啥都没有,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物质奋斗的意义到头了,就想为大家再做点事。”王瑞刚说,人活着都要有价值,我想带着村里的老百姓一起干,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把一家一户的事业变成千家万户的事业。

徐美佳的“巧媳妇”直播间一年带货近4000万元

偌大的仓储车间,几十排货架满满当当,枸杞、蜂蜜、山羊奶……宁夏各地的特色农副产品高低错落。宁夏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的创始人徐美佳一袭红裙、袅袅婷婷,站在闽宁镇的一群年轻媳妇中间,诉说着这几年发生在移民妇女们身上的变化。

“我们是做电商的,刚开始这些媳妇们不识字、不会用电脑,甚至不会讲普通话,我们手把手教大家,现在她们已经能熟练地直播带货了。2022年,车间的销售额接近4000万元,平均每天的订单都超过1000单。”徐美佳身后,五六位“巧媳妇”都画着精致的淡妆,从最初捂着嘴巴的扭捏躲闪到今天的谈吐自然、落落大方,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后来的52个人,现在巧媳妇直播间已经发展到92人,每个人都自信有光。

玉海村的蜂蜜,园艺村的西红柿,原隆村的山羊奶,福宁村的羊肚菌……闽宁镇的特色农产品都被徐美佳和巧媳妇们带到电商扶贫车间。打单、发货、装车,车间里的所有活计都由媳妇们完成,每人每月3000多元收入,让巧媳妇们实现了“财务自由”。

搬迁到闽宁镇给了巧媳妇们崭新的生活。2012年,马燕一家11口从固原市原州区移民到闽宁镇原隆村。“曾经的我很郁闷,不甘心一辈子只能围着孩子、锅台、炕头转。”马燕说,以前我们觉得要在同一片黄土地上重复父辈的命运,一辈子走不出去。在闽宁镇,我们看到了新的世界、新的出路。只要能吃苦,就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未来。

李小龙辞掉年薪40万元的企业高管回村了

“啥,辞职?”听说李小龙要辞职,老父亲先坐不住了。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去,咋能又回来?

2010年,李小龙毕业于南昌大学,这些年,凭借自己的打拼,做到宁夏一家企业的运营总监,年薪40万元。2022年春节,自治区残联派驻玉海村的驻村干部先后七次找到李小龙,慢慢打开了他的心结:“在外面,你富的是一个人,回来是带着大家一起富。”思量很久后李小龙辞掉了工作回到村里,“我是村里长大的,看着乡亲们的日子难,没理由退缩!”2022年4月,李小龙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2021年,玉海村人均纯收入1.4万元,在闽宁镇的6个村子里排名垫底。2022年年底,李小龙带着大家一起刷新了村民年人均收入,冲到了1.8万元。“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年底有望达到2.5万元。”“一年涨7000元,能实现吗?”李小龙笑着说:“这还是保守数字,村里的7000亩地,大葱、香芹、西红柿,哪个地块种啥都规划好了,没问题。”

“90后”的李小龙穿着马丁靴、牛仔裤,留着很潮的发型,颠覆很多人对村干部的传统印象。李小龙说,“回村一年多,明显感觉村里年轻人多了,隔壁原隆村的妥成福跟我一样,也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整个宁夏市场七成以上的辣条都是从他那里出去的,年收入三四百万元。父辈那一代人,总希望孩子们当老师、当医生,似乎干其他的都上不了台面,其实哪里的土地都能收获,关键是要稳住心神、扎下脚跟。”

闽宁镇镇长马晓平说,闽宁镇现在有6万多人口,4.7万人长期在这里生产生活,还有1万多人外出打工,镇上正在建设闽宁产业园,今年年底前将引进30家企业,包括6家福建企业,聚合宁夏“六新六特六优”产业,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让当地老百姓就近就便体面挣钱。

马晓平说,“人有两头根,一头在父辈手里,一头在后人手里。过去的老人祖祖辈辈不愿意离开家,守着穷日子,现在大家都往前看、往远看,努力建设美丽新家园。农村的内核正在悄然改变,乡村振兴一定能在这一代新农人手中变成现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