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财经专栏 > 正文

新能源造车:滴滴的新故事,车企的新市场 锦鲤财经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4-28 17:53 浏览量:

  无论是标准化的追求还是产品差异化的实现,都需要新的硬件载体来实现,深耕网约车服务多年的滴滴掌握大量的司乘数据,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车辆,滴滴造车实则是在重塑自身的出行业务。车联网及智能汽车普及后,乘客可以远程控制车内温度及音乐,自动驾驶开放后,这些服务全部交由车机来完成,司机压力减少滴滴的管理成本得到压缩,降本意味着增利,同时与出租车相比增加了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智能车队有着巨大的想像空间。

  在社区团购“百团大战”火热时,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曾就新项目橙心优选表态“投入不设上限,全力拿第一”,滴滴对橙心优选抱着势在必得的决心和渴望,而背后藏着的则是核心业务单一的无奈,滴滴迫切需要新故事赢取资本方的信任。如果说橙心优选是滴滴对“无边界,不设限”的一次探索,那么滴滴造车的决定可以称作是“重操旧业”。

  而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型大多属于“油改电”,产品竞争力较低导致滞销,车企要为新能源车型找到市场消化,网约车平台进入了车企的视线,既能解决碳积分问题又能把车辆通过租赁或销售运营的方式回血,并且可以抽取服务费持续创造收益,可谓一石三鸟。

  如今橙心优选仍处于烧钱阶段,核心的出行业务刚刚扭亏转盈,滴滴虽然是网约车市占率第一但造血能力堪忧,而从2016年就组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的滴滴如今筹备上市,迫切需要让资本相信自己有着光辉的未来。

  滴滴为何也要入局造车?据“BT财经”报道截止2019年底,7年里滴滴累计亏损超过了五百亿,前后获得18轮融资,累计金额达210亿美元。

  滴滴造车的决定也许是为了建设标准化大规模车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市场规则不变的情况下,目前提升快车业务盈利能力仍要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滴滴车队规模庞大较为混乱,难以实现标准化管理,参差不齐的司机素质与车辆状态使产品服务无法标准化,滴滴为自己找出的解决方式就是造车,与其说造车不如说是在把车当做载体,在这个硬件设备中重塑自身的管理与服务。

  出行市场中,出租车仍是不容小觑的势力,网约车短期内可以通过补贴乘客和司机的方式实现快速增长,但在出行市场,“烧钱”可以让数据变得好看却烧不出用户忠诚度,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仍是安全、服务、价格,当下仍有人因为担心网约车安全问题选择出租车,也有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用户,还有些人因“杀熟”和浮动不定的价格会选择出租车。

  车企与滴滴殊途同归的命运

  新能源造车市场如火如荼乾坤未定,网约车市场“一超多强”木已成舟,这两个原本关联不大的势力如今却成了彼此不容忽视的对手。

  网约车平台如何在共享出行时代用技术解决安全问题,提升服务舒适度,运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价格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补贴换来的用户会被下一次补贴吸引,如何完善出行体验摆脱同质化竞争,通过定制化服务提升差异化竞争实力是关键,高频需求靠补贴固然不错,但如何守住补贴换来的市场才是症结所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