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草根达人 > 正文

从《无依之地》到《乡下人的悲歌》(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3-31 19:00 浏览量:

(原标题:从《无依之地》到《乡下人的悲歌》(下))

(张真系纽约大学电影系教授;王小鲁系中国电影资料馆学者)

王小鲁、张真/文

所以《无依之地》和《悲歌》的差别十分明显,它们一个出现在特朗普上台前后,一个出现在拜登上台前后。《无依之地》的原著将贫穷等问题归结为社会结构性问题,后者则将贫穷归结为文化问题。尤其《无依之地》的原著里,是华尔街引爆的金融危机、社会失业率、房地产金融等导致了个人悲剧的发生。其实在《悲歌》里,也可以读到作者对于当地企业外迁导致本地经济生活下行的讲述,这显然是一个关于全球化的结构性问题,跟道德或文化无关,只是作者并不强调这个部分,而更强调文化因素。所以这种社会理解和自我理解,就带来了不同的政治立场。

这部电影把一个艰难的边缘人群的经历加以梳理,进入艺术电影的话语范畴,然后把它光滑化,甚至有点中产化,可能就是针对你我这样的人群的一种设定。这个人群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有人文关怀,甚至有左翼(或进步主义progressive)倾向的年轻人、知识群体。然后对久居大城市、困顿于办公室以及各种机构和消费文化的人来说,可能是另外一种景致吧。很多人会向往一种空间更大更自然的环境,在其中沉浸,重新去认识自我、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这一点不仅是美国城市里的精英能够接受,有代入感,在国内有不少我认识的朋友也很喜欢这个电影,在上海、北京他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压迫感、局促感,这样一种“大西部”开阔的天空、田野,开一台房车,可以像“先锋”一样去开拓的那么一种人物,她所代表的东西会有一种感召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