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制作团队 > 正文

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2-18 18:23 浏览量:
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我国能源产业将逐渐向绿色低碳、智慧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来源:《改革》

近期发布的梳理了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和相关的引导政策措施,本文进一步梳理了我国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和未来政策重点实施方向。

由高碳路径锁定向低碳路径锁定转变

我国经济长期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导致高碳基础设施在正常运营周期内锁定了大量碳排放,这种路径依赖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推动技术和制度共同演化,导致碳锁定。

由于碳基技术体制的演化具有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等特征,因而长期主导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径,导致低碳技术扩散受阻。高碳路径依赖与我国能源结构、现有能源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紧密相关,因此打破原有的高碳路径锁定,实现高碳路径的解构与低碳路径的重构,促进我国经济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十分必要,这就需要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实现“解锁”。

为实现高碳路径锁定向低碳路径锁定转变,未来能源政策优化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新节能技术研发。继续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以及煤炭清洁化技术,对储能技术、石墨烯等新材料发明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的研发体系。

二是从制度上保障能源高效利用和新技术有效扩散。利用财政金融政策、政府产业政策支持能源效率高的行业或企业;对于新能源技术研发公司在初始阶段给予政策支持,政府主动协助相关技术企业进行市场渠道拓展,缩短优秀成果产业化过程。

三是明确参与主体的功能定位,理顺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对于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参与企业、电网公司、地方政府和用电主体,制定动态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参与主体消纳清洁能源的积极性。

四是建设全民节能的社会体系。对酒店、企事业单位、大型场所进行节能工程改造,对能源过度浪费现象加强监管并制定惩罚措施。对居民用电行为进行节能教育宣传,反对家庭电能浪费,鼓励居民安装清洁能源设施,最终形成全民节能的社会体系。

由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世界各国均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新的能源战略目标。经过40年的发展和普及,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已达到世界首位。无论是陆上风电还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都已经在全国有条件的区域遍地开花。

未来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量部分主要来源于可再生能源,因此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规模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随着我国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化石能源将逐渐被可再生能源取代,火力发电将成为电力系统的调峰用电。

为实现由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未来可再生能源政策优化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采取多种途径推动优质能源替代民用散煤,大力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工程。继续加大煤炭清洁高效的利用技术研发。

二是优化区域层面的电力配置。可再生能源分布不均匀,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空间区域上不匹配、不协调。应该从全局视角统一调配不同区域和不同能源品种的需求和供应。针对远距离跨区域电网传输的电损率过高的问题,对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全局特高压电网设施。

三是以电动汽车为抓手,助推能源转型。电动汽车未来将逐渐替代传统汽车,我国要抓住历史机遇,制定合理的电动汽车推广计划,加大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在原有加油站和加气站布局基础上建立便利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充电桩设施。

四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改革。改变可再生能源依靠政府“输血”的局面,建设可再生能源内在动力发展机制,对可再生能源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能源品种实施价格类和数量类组合政策,发挥政策的组合效应。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与碳市场交易机制有效衔接,建立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惩罚和激励制度。

由传统能源技术向智慧能源技术转变

地理位置分散、生产规模小、能量随机性和波动性较大等特点阻碍了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发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能源收集设备有效联结起来,组成全局“能源互联网”,能够改变传统的用能依赖和消费模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压力。

“互联网+”智慧能源将互联网思维渗透到传统能源行业,能实现能源消费者、能源管理者、能源供应者、能源服务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能源有关的商业模式、研发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等都将面临重构甚至颠覆。为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路线图,即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

为实现由传统能源技术向智慧能源技术转变,未来相关政策优化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建设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相关的能源供给、监测、调度、需求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改造电网传送技术,建设超高压电力传输网络。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二是大力支持储能技术研发。通过对储能技术的研发,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管理提供技术基础,也为能源互联网的构建提供可行性保障。

三是构建全方位、多主体的能源互联网平台。将分布式能源、电网、电动汽车和家庭发电组成能源互联网平台,依托能源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用户需求的适时响应,并基于用户需求端开发智能供电系统;依托新能源、储能、柔性网络和微网等技术,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灵活接入以及生产、消费一体化;依托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建设,逐步实现能源网络的开放共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