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艺术名苑 > 正文

中国古典艺术:与哲学相伴,同文学齐飞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2-19 14:21 浏览量:
中国古典艺术:与哲学相伴,同文学齐飞

中国古典艺术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趣味,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与积累,依旧如璀璨明星般熠熠生辉。遗憾的是,很多人对于古典艺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艺术本身,而没有挖掘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实,中国古典艺术是植根于哲学,与文学相辅相成的。文学是艺术的母体,哲学是艺术的灵魂。只有理解了古代哲学与文学,才能更好地理解古典艺术之美。






艺术,植根于哲学
很多人都觉得,艺术应该是哲学的反面。但实际上,没有哲学的思想,就不可能有艺术。中国传统哲学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儒释道,而在古典艺术中,我们随处可见儒释道三家的身影。
·儒家
很多古典艺术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其中就包含“中和”的思想。“中和”,源于儒家中庸。
《中庸》中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可见,中国人非常看重“中和”思想,它指导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艺术更是如此。
例如,王羲之之所以被誉为书圣,其《兰亭集序》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讲求中和之美。在结字上,他不取绝对的圆或方,而能方圆兼备;在用笔上,不会锋芒毕露,也不缺乏应有的气势,不过分激烈,也不过分柔媚。
另外,中国古典音乐也非常注重中和之美,将之视为最高的审美标准。
《尚书》里就有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比如,被称为“八音之首”的古琴,追求“清、微、淡、远”的浪漫色彩,主张“重而不虚,轻而不浮,疾而不促,缓而不弛”。艺术家们通过节奏的轻重缓急,旋律的高低,让音乐能够达到恰到好处的中和之美。
·道家
中国古典艺术同样还体现了道家的思想,例如道家的虚实观。虚实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后成为中国重要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典艺术到处都是道家虚实观的体现。例如,无论是古典绘画或是古典园林艺术,都非常重视“留白”。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之所以能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整幅画只在二分之一处偏下方画了一个垂钓的渔翁,倚坐在扁舟头,舟边荡漾几波水纹,此外便是大量的留白。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留白却能将寒江烟波浩渺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遗世独立的超脱之感。
正如叶朗先生说的那样:“不研究老子和庄子的美学,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的秘密”。
“留白”,不仅是中国意境的极致之美,也是中国哲学的至高智慧。

·禅宗
除了道家和儒家,禅宗的思想同样也深深渗透到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血脉之中,甚至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支柱之一。
禅趣,是中国古典艺术中禅宗思想的一种体现,就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去体现禅的境界。
无论是诗歌艺术或是绘画艺术,禅趣都多有体现。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生在禅宗风行的时代,自己又是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因而他的诗歌或是绘画,都颇有禅意。
例如,王维的名篇《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营造了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体现了情境虚空的心境。虽然只是在写景,可是读者在反复品读之中,却能品到其中耐人咀嚼的意味。尤其是最后一句“复照青苔上”,王维用青苔返照作为象征,让人想到大千世界就是这样生生灭灭,无有常往,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禅宗的教义。
除了诗歌之外,王维的绘画也颇有禅趣,如名作《辋川图》《雪溪图》《江干雪霁图卷》。他的作品通常有一种空灵淡远的视觉趣味,营造出静谧淡薄的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恰是禅宗所推崇的。
文学,艺术的母体
哲学是艺术的灵魂,它赋予了艺术生命。而文学,则是艺术的母体。艺术与文学,并不是并列或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诠释的。
·诗与画,有机结合
诗歌与绘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下,二者不仅可以有机结合,还能做到完美相融。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曾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可见,诗与画二者是同根而生的。
一方面,在中国古代,许多诗人本身就是绘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有诗画相融的体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维。苏轼就曾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另一方面,无论诗歌或是绘画,艺术家们都非常注重景与情的互相融合,从而表现耐人品味的深厚意蕴。从这一点来看,诗与画又是异曲同工的。比如,
南宋诗人翁卷的《野望》里写道:“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寥寥几笔,让读者眼前似乎看到了一幅山水画卷,同时又能感受到山川风物中的诗情画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