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善行天下 > 正文

慈善的目的应是消除不幸,而不是筹款

来源:未知 时间:2020-11-18 19:55 浏览量:
慈善的目的应是消除不幸,而不是筹款

慈善的目的应是消除不幸,而不是筹款

在每个或大或小的慈善项目之上,都悬着一把可以助力也可以斩灭其生命线的利剑,那把剑上刻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永恒箴言。

令人同情的贵州女大学生、43斤女孩吴花燕,于1月13日病重去世。围绕对她的慈善救助,却留下一个巨大漩涡,搅动着人们的心灵,也把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和基金会旗下的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扯入一场“利用善心,募款发财”的非议之中。

面对社会质疑,儿慈会已作出回应,解释了一些问题。与此同时,以下事实也得到了确认:9958为吴花燕开通的募款项目,在微公益平台和水滴公益平台共筹集百万余元;从2019年11月4日至吴花燕去世,9958向医院转款2万元,余下善款未拨付。

募款百万,拨付2万。为何两者之间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人们最不理解也最不接受的核心之问。许多人对慈善机构的信任感大受冲击也源于此。虽然儿慈会解释了9958是如何就募款使用与吴花燕家属进行沟通和安排的,但如此就够了吗?

显然不行。

即便我们假定儿慈会所有回应都基于严格调查,并反映真实情况;但对于一家以公信为存在基础的慈善机构而言,只解释善款使用是如何“合规”的,还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要求。关于吴花燕善款事件,募款机构必须克服轻描淡写或文过饰非的企图,真正解释清楚运作中的诸多疑点,还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如此才能帮助自己摆脱信任的困境,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当下越来越多的“慈善网募”,缺乏应有的制度监督,正在成为个别不良募款机构或个人暗度陈仓、掠夺宝贵社会慈善资源的灰色通道。如果任由这些卑劣行径泛滥,早晚会造成慈善赖以生存的公信体系发生解构甚至崩塌。

因此,不仅是此次事件中遭遇信任危机的儿慈会和9958,更多有相似模式和行为的公益机构,都应当检讨这些问题:募款是否存在夸大或煽情,向公众传达了不真实的内容?不尊重受捐人意愿和权利,到底是帮助他们,还是在助人同时也带去了莫须有的伤害?当无名的个体拿出平凡的善良,机构是否只看见了汇聚而成的巨大资源可供自己支配,而忽略了每份爱心背后那神圣和平等的权利?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到底该如何完善内外两套监督体系,让珍贵的资源绝不被浪费和贪墨,发挥慈善本义,促进公众对社会良知的长久信心?

“得到更多善款”,也许是一位求助者的本能,也许是一家机构的动力。但是,如果把落入账户上的“金额”当作慈善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那么慈善机构就会“玩”掉自己的未来。因为在每个或大或小的慈善项目之上,都悬着一把可以助力也可以斩灭其生命线的利剑,那把剑上刻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永恒箴言。

慈善只有一个目的:消除不幸——而不是筹款。把筹款当作慈善目的,只有一个结果:被所有捐助人彻底抛弃。

网声直播

@铳梦——信任,是社会公益的基石。呼吁彻查此事,那些肆无忌惮透支社会信任的人,必须得到惩罚。

@琉璃、鈅傾城——现在的公益平台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该有人管管了,不要凉了善良百姓的心。

@Cindy——建议通过立法把这些慈善机构的善款也纳入监管账户中,慈善机构不再负责善款的保存和使用,慈善机构及救助人双方协商后提交相应的证据,通过监管账户直接打到救助人账户或医院账户上。

@知足常乐——谁挣钱也不容易,既然吴花燕已经病重去世,就应该把剩余的善款返还给捐助人,或者征求捐助人的意见。

相关评论

扫清疑云才有慈善公信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对于慈善组织而言,最需要维护的财富,就是自己的公信力。在慈善募捐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都应遵规守法,经得起时间、公众和法律的检验。因为,任何一点质疑挥之不去,都将影响慈善权威性,继而贻害慈善事业。

吴花燕在贫病交集中去世,个人和家庭的不幸,固然让人唏嘘同情,但故事还不能就此翻过。从维护公正的角度出发,有关职能部门也应介入调查,针对公众质疑逐一核实,真正扫去疑云,该追责的决不手软,给吴花燕及其家人、给公众一个交代。

(光明日报欧阳晨雨)

众筹善款不能透支善心

消费悲情、借机圈钱、善款不善用,已经成为部分众筹平台的套路。公益众筹乱象,根源还是在于制度不完善、缺乏法制监管。专家提出,《慈善法》已不足以调整公益众筹的现实问题。发起人资格、资金使用透明度、余款处理等环节得不到管控,借公益众筹之名圈钱、善款他用的现象就不会停止。短期来看,是捐赠者受伤、机构人员自肥,长远来看,伤害社会善意,消解社会信任,后果更为严重。

公众的善心,经不起反复透支。让善心结善果、善款得善用,需要根本性的制度保障,需要法律加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