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生态文明 > 正文

汇聚“流动中国”的文明风气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2-01 15:55 浏览量:

汇聚“流动中国”的文明风气 

 

 

 

 

编者按:今年春运期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国铁集团等单位在交通领域组织开展2024“温馨春运、文明相伴”主题宣传活动。央广网广东频道联合广铁集团推出系列文明出行的网评作品,引导广大旅客增强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做到文明出行,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春运氛围。

90亿人次出行的“流动中国”该是什么样子?全国铁路“温馨春运、文明相伴”主题宣传活动给出了答案,就是构建文明有礼、和谐有序的站车环境,让人们在平安、有序、温馨的归途中,体验更美好。

公共文明与公共秩序,向来是舆论场上的热议话题。可叹的事,公共场所尤其是铁路车站、列车车厢等相对封闭空间里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或者私生活空间的陋习,往往被理解为个人习惯,甚至有人将其视为不可侵犯之权利。但公众场所,大家是利益共同体,文明之风照拂每个人,不文明的行为也会影响伤害他人。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春运前四天,超7.6亿人次出行,而铁路客流已连续四天超千万人次。这样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是我们独有的“风景”。越是群体性的流动,越需要汇聚文明风气,涵养“人人相善其群”的公共意识。

个体权利意识的提高,是社会的进步,但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国度,最根本的现代公民意识,恰恰是个体对文明、秩序的认同意识。这是一种价值尺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这样说道,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国民的现代化。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厚重的书卷里,写满了自我修养及人与人相处之道。我们的现代化更应注重在传承与创新中,建立与当下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文明秩序,继而重塑一个文明古国的时代尊严。

鲁迅先生曾言,“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而“立人”之要,便在于提升个体的文明素养。尤其在春运这样的特殊环境里,需求多元,习惯迥异,弘扬文明之风正当时。当个体的“小我”与群体的“大我”想融洽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会成为常态,公共文明程度所链接的社会成熟度,方能持续上升。

仓廪实而知礼节。不同时代,不同环境每个时代都有相适应时代精神与公共守则。公共文明既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也是秩序守则的反映。平时可以大声说话,但车站车厢里就需要小声静音;私下里擤个鼻涕、吐个痰没人说什么,但公共场合这样就让人恶心;地铁公交谁先到谁坐,但高铁火车上谁的座位谁坐;40天春运,我们与无数人或擦肩而过,或相处一段旅途,彼此多些宽容,多份尊重,旅途不是更温馨吗,何乐而不为?非得剑拔弩张,一地鸡毛,既失了和气,又给自己添堵,这不是真的聪明。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其实,春运开始以来,不管是文明倡议,还是各大车站进行的文明倡导、创建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相信“那些装睡的人”会被这一股股文明之风吹醒。也相信,在流动的40天内,这种文明理念的浸润,会逐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继而凝聚起强大的精神文明力量,照亮春运路,也引领我们的未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