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生态文明 > 正文

黔南州林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未知 时间:2020-10-16 12:11 浏览量:
黔南州林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金灿灿的刺梨到红彤彤的苹果,从石漠山到“摇钱树”,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黔南,推进刺梨、花卉苗木、特色经果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五大产业全面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林业发展新路。

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以来,黔南州在国家林草局和省林业局的关心帮扶下,坚决贯彻“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总要求,累计投资41.18亿元,完成退耕还林344.74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9.5%增加到2019年的65.82%、森林蓄积由2600万立方米增加到6200万立方米、林业产值由8.5亿元增加到343亿元,林农人均收入1462元增加到10721元。

点绿成金小野果变“致富果”

如果要问贵州的特色是什么?刺梨当属其一。这个曾经生长在山地中的小野果,一跃成为了助民增收的致富果。

黔南是刺梨分布最密集、野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依托特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刺梨的自身价值,黔南州积极研究开发、加工生产刺梨,让原来不起眼的小野果摇身变成致富果,自此,刺梨产业在黔南迅速发展。

1998年,贵州省农科院专家在黔南州龙里县茶香村开展刺梨品种选育试验。2005年开始,黔南州林业局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茶香村等刺梨产地进行蹲点指导,对苗木质量、栽培技术、抚育管理、整形修剪等进行跟踪服务,解决了农民种植及管理上的技术难题,为山区农户发展致富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省州县各级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让刺梨产业迅速发展,龙里县茶香村发展刺梨种植,注册了“茶香刺梨”果品商标,举办了五届“多彩贵州龙里生态十里刺梨沟赏花(品果)节”活动,先后被各部门授予“贵州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黔南州一村一品先进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荣誉称号,龙里刺梨通过“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

截止目前,黔南州刺梨种植面积61.7万亩,挂果面积20.19万亩,鲜果产量5.21万吨,平均亩产258公斤。鲜果产量主要集中在贵定、龙里、独山、平塘、长顺、瓮安等6县,产量达4.68万吨,占全州预估总产量89.83%。全州规模性刺梨加工企业(加工能力200吨以上)20家,季节性刺梨鲜果加工能力达12万吨,企业自建冷库10个,刺梨综合产值高达20.3亿元。(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因地制宜小茶叶变大产业

茶树是黔南最知名的“摇钱树”。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黔南成功培育了茶产业,成为黔南发展重要“法宝”。

“就是因为种植茶叶,现在每年都能有好几万的收入,告别了以前欠债的日子。”三都县大河镇村民蒙琴邦说,茶产业的发展,给他们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小茶叶成大产业。靠着茶产业,平塘县大塘镇告别极贫面貌,走出了“以茶助脱贫、以茶促增收、以茶保生态”的发展新路。靠着茶产业,独山县影山镇的茶农搭上了致富快车,发展起了茶旅融合的新路子……

近年来,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助推黔南高质量夺取脱贫攻坚收官战全面胜利,黔南以“扩总量、保位次、提质量”为工作主线,以产销对接为抓手,以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重点,以“严管护、壮龙头、强品牌”为支撑,坚持市场化导向,优化茶产业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提升了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

据了解,全州完成茶叶种植80余万亩,总面积达161.8万亩,2019年全州茶叶总产量4.48万吨,总产值67.3亿元。退耕还茶惠及贫困户达5万余户20余万人,户年均增收达1.5万余元。

绿色产业的发展,让黔南享受到了生态扶贫的“福利”,特色经果林、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等后续产业,也成了主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

独山紫林山村在都柳江自然保护区内的群众种植海花草,每年收入1000万余元,人均增2000元,罗甸县木引镇创建“精品水果之乡”品牌,打造集生产、加工、培训、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农旅观光园,不断巩固脱贫成效……

林业产业的发展,绘出了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

地绿人富大生态助大扶贫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美”与“百姓富”正在同频共振。

近年来,黔南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通过绿色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年全州选聘生态护林员总数26437名,助推26437个家庭稳定脱贫。

黔南是大西南通向大华南、大岭南的咽喉要津。境内山川秀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绵延山峦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搭建起一座天然的绿色篷帐,森林覆盖率达65.82%。依托着优质的自然资源,黔南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荔波漳江景区游人如织,贵定甘溪林场暨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人数在20万人次以上,中国天眼、都匀毛尖等,逐渐成为黔南享誉中外的靓丽名片,生态旅游成为助力扶贫的重要力量。

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数据可见。2011年以来,全州新增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完成营造林666万亩,林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412.5亿元。

2017年12月,黔南在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2018年,黔南开始实施“美丽黔南林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千里多彩生态廊道、百个多彩森林村寨、十大景区多彩森林景观、十万亩多彩景观林、十二个多彩森林城市……成为“美丽黔南”建设的最大亮点。2019年接待游客达3000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产值达106亿元,突破了百亿大关,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黔南又增加了新的康养景点——黔南绿博园。黔南绿博园紧扣“绿水青山新画卷、生态文明新标杆”主题,在黔南版图上描绘出了一幅山光水色、诗情画意的盛世百园新画卷。

而今,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即将召开,这对于黔南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不仅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机遇,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第四届绿博会的举办,丰富了黔南人文生态旅游内涵,提升了黔南旅游品质。绿博园作为贵州生态、旅游、康养的新名片,为都匀市成为贵州南部旅游中心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黔南将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责任,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生态与经济“双赢”之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