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生态文明 > 正文

看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广西模式”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7-08 10:35 浏览量:
看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广西模式”


    民族文化原地保护,乡土人才摄制乡土文化,文旅和商业“跨界”融合,构建“博物馆+”多元发展体系——2003年以来,广西选择自然与文化遗产丰富且偏远的民族村寨作为建设地点,先后建成10座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并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共同构筑起交流、合作、共享的“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联合体,探索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广西模式”。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告诉记者:“在10多年的探索性实践中,广西民族博物馆持续发挥龙头作用,通过扎实的科学研究为广西的10个生态博物馆建设与运营提供专业性指导,从而提升了广西生态博物馆的专业化、博物馆化水平,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原地保护文化遗产

  “吊脚楼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房子。”石磊从小在苗寨里长大,在他的记忆里,阿妈们穿着用蓝靛染布制作的苗族服饰,与别致的吊脚楼构成了苗寨最美的风景。但这样的记忆正渐行渐远。对于传统村落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石磊有些无可奈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不能等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速度令人担忧。”

  在此背景下,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于2009年建成开放,石磊成为首任馆长。10余年来,该馆不仅每年吸引大批学者前来研究,还让当地村民意识到要对苗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生态博物馆让村民有机会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向外推广。”石磊欣慰地说。

  “民族生态博物馆群的建立强调文化的原地保护,强调社区居民参与,这是其和传统博物馆的主要区别。”梁志敏说。

  桂林市灵川长岗岭村位于“湘桂古商道”要冲,有众多明清时期的古迹。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自2007年建成以来,便将文物古迹保护作为工作重点,召集专家对博物馆保护区内的古建筑群保护进行整体规划和消防设计,从多角度考虑反复论证,征求当地居民意见,充分了解他们对改善生活条件的诉求,综合研定出科学合理的古建筑群维修和保护方案。

  “经过政府、专家、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长岗岭村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被确定为广西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并被确定为全国51个国保生态村之一。”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馆长苏惠媛说。

  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生态博物馆的各项建设,并最终实现生态博物馆社区的自我管理,是生态博物馆发展的长期目标。2011年,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利用当地传统的“寨老”制度,组建“龙胜龙脊生态博物馆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保护自然环境与文化的乡规民约,成立以寨老组织和乡规民约为纽带的管理委员会,不仅宣传普及了生态博物馆理念,也让社区居民更多地参与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中。

  多元传承乡土文化

  在“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发展过程中,各个生态博物馆还通过“馆校共建”形式,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主持编纂了《贺州客家励志故事》《客家小故事》《客家童谣》等民族文化教材,在保护区范围内的多所小学开设客家文化传习班,聘请民间文化传承人授课,深受师生和家长欢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