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生态文明 > 正文

黑龙江伊春林区人捧稳生态“金饭碗”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7-05 12:20 浏览量:
黑龙江伊春林区人捧稳生态“金饭碗”


     行走在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红松原始林群落,三十出头的马立志不时深呼吸,尽情享用大自然的馈赠。

  “爷爷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曾经一个冬天采伐1200立方米,创全国手工伐木产量之最。退休后17年间,爷爷和家人义务植树5万多棵,把砍树的‘欠账’还给大山。”耳濡目染,马立志打小就知道,“我们是这片森林的受益者,守护好这林子才有好日子。”如今,他已是伊春市林草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马立志的家乡黑龙江省伊春市,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之誉,是我国开发较早的重点国有林区。2014年,小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伊春走上转型之路。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第一站就来到伊春。总书记指出,过去林场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林区全面停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同样是为国家作贡献。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项艰巨任务,要广开思路、多策并举。

  黑龙江省和伊春市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发展之路,老林区正焕发青春活力。

  绿意葱茏的夏日,记者走进伊春,看曾经为“木材停伐”而纠结的林区人,如何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春。

  护好这片林

  “行动起来呀,嘿!植树造林呀,嘿!绿化祖国呀,嘿!造福子孙呀,哟嘿哟!”

  一段颇具年代感的“植树号子”,马立志脱口而出。“这是爷爷生前常喊的号子。小时候他常带我上山,让我和山上的小树苗比个头儿,看谁长得快。爷爷说,小树和我一样,都是他的孩子。”

  徒步走完8公里崎岖山路,马立志终于到达作业地。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继承爷爷遗志,从事种苗管理和森林抚育工作,每年夏初都要上山实地勘察并制定林木抚育方案。

  “这是水曲柳!那是黄菠萝!这些都是珍贵树种,得好好抚育才能成长。”看似没啥区别的树种,马立志一眼就能区分。儿时印象中的荒山土岭渐渐消失,现在林子越来越密实。“爷爷种树那会儿是造林,现在我们种树是‘填缝’——到处都种满了树,想找片空地都难!”

  植树造林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这两株红松离得太近了,容易形成营养竞争,必须降低密度,砍掉一株,保证长势。”行走在茂密林间,马立志边看边记,还要判断哪儿需要降密度、修旁枝、割灌木。“红松旁边一定要多种阔叶林,形成针阔混交才能保持平衡,这样可以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率。”

  从“多砍树”到“多栽树”,再到“护好林”,正是伊春林业发展的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伊春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7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的1/5;2000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伊春林区得以休养生息;2013年,伊春率先在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护林成了林区人的头等大事。自停伐以后,伊春共植树2亿棵、造林180万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