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生态文明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大踏步前进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1-03 10:06 浏览量:
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大踏步前进



       贵州环境保护从无到有,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多彩贵州的主旋律,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正在加快变成现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份答卷上,贵州交出精彩的成绩,亮点频频∶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率先启动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率先全流域取缔网箱养鱼,率先出台生态扶贫专项政策……

     贵州以最严制度、最高共识、最强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生态中拥有更多幸福感。

  碧水:最高共识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

  在毕节市大方县,曾经有一条远近闻名的“臭河”格里河。现在,这条河早已被清亮的河水取代。

  5年前,为治理格里河,大方县23位村支书、4个村民共27人自封“河长”,主动承担起格里河流域的管护工作。如今,绝迹的鱼虾重游,格里河生态经济已初现端倪。格里河只是贵州坚持碧水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贵州是“知行合一”学说发源地,也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试验田。

  1981年,贵州投入环境保护资金只有0.17亿元,2017年已增长到171.43亿元。

  年贵州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1.7%,2018年已提高到93.8%。

  2007年,全国首家环保法庭——清镇市法院生态保护法庭在红枫湖畔成立,它的“第一把火”烧向磷化工企业——贵州天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有力保障了贵阳市的饮水安全。目前,贵州组建跨区域生态环保法庭已达10家。

  2015年,贵州八大河流实行“河长制”。2016年,省内八大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河长制”延伸至乡镇。2017年,贵州将6月18日设立为“贵州生态日”,此后每年这一天,省级河长都要带头巡河。2018年,贵州率先将“河长制”纳入水资源保护条例,实现所有河流、湖泊、水库全覆盖,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贵州把大生态作为三大战略行动之一,生态文明理念已成为贵州广大干部群众的最高共识和自觉行动。

  青山:最强举措筑牢生态屏障

  在贵州从江县岜沙苗寨,每个孩子刚出生,父母都要为其种上一棵“生命树”,并精心护理“生命树”成长。到这个人去世以后,其子孙就砍下这棵“生命树”做成棺木装尸下葬,然后在墓穴上又种下一棵树,表示逝者永生。“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植根于贵州各族群众心中。

  赫章海雀,一个被称为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通过植树造林,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绿色银行。

  时光再追溯到1998年,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1999年,世界上第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贵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建成……

  除了3月12日全国植树节,贵州还有这样一个植树的传统,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职工上山开展义务植树。贵州还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5个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2018年7月,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3处、贵州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

  好山好水孕育好产品。以安全、健康、有机而被全国消费者青睐的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黔货出山”,北上南下,风生水起。贵州现有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超过2300个。

  作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贵州,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更是发展高质量经济的底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