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说禅论道 > 正文

这和西方思想完全不同,孰是孰非?

来源:未知 时间:2020-10-31 20:21 浏览量:
这和西方思想完全不同,孰是孰非?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七篇:太上。

《道德经》老子提倡“无为”,这和西方思想完全不同,孰是孰非?

 

这一篇也是《道德经》的名篇之一,看起来老子是在阐述治国之道,但实际上是在谈道的应用,也就是什么是“自然之道”。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把君王的治理水平分为四个等级:最好的是太上,老子说,最好的治理水平,就好像什么都没做一样。次一等的国君,以道德教化老百姓,使百姓称颂他们;再次一等的国君,以刑法来威慑老百姓,让老百姓畏惧他们;最末一等的国君,以权谋诡计愚弄老百姓,老百姓都在背地里诋毁和咒骂他们。老百姓都不信任国君了,而最上等的国君悠然自得,他不轻易发号施令,然而民众却各安其位,获得了最大的好处,大家不知不觉就把事情办好了,却不知道是国君的功劳,反而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

 

《道德经》老子提倡“无为”,这和西方思想完全不同,孰是孰非?

 

这一篇正是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的深刻体现,无为并非什么都做,而是不刻意做,不强求和不勉强做的意思。那为什么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呢?因为,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应该效仿大自然,老子经常用大自然来隐喻到,比如之前谈到的“上善若水”。在大自然里面,似乎每样都东西都有自己的角色的定位,就像一个生态系统里面,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一样,所以,老子认为,在人类社会也应该这样,各安其位,不需要太多的干扰,这样才是最好的,才是完美的。所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一直非常反对任何形式的干扰,或者说“有为”,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就认为,这是对人的自然秩序的一种干涉,后面我们会讲到老子对“道德”观念的批判。

 

《道德经》老子提倡“无为”,这和西方思想完全不同,孰是孰非?

 

而这一切思想的背后,是道家思想认为大自然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效仿大自然,那我们更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大自然就是好的呢?因为大自然足够宏大,足够久远,它包罗万象,它生生不息,还有什么比这更具有参考意义的呢。所以,大自然是我们的榜样,这是道家思想底层逻辑。而在这方面,西方思想其实正好和东方思想相反,西方思想中,大自然被赋予了人格化,比如之前讲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世间万物都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组成,在月亮之上的星体是由以太构成。而且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目的,比如水和土,有天然向宇宙中心,也就是地球运动的动力和目的,而火和气天然有向宇宙边缘运动的动力和目的,显然他们把事物拟人化了。

 

同样,其实是西方近代思想里面,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而近代西方把这样的拟人化的思想,包装了一个更好的概念,那就是:意志。你体会一下,意志的词当然是具有拟人化的意思,因为在我们来看,只有人才有意志。而近代很多西方哲学思想中,似乎万事万物都具有意志,比如叔本华的思想中,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意志,有机物具有、甚至无机物也具有某种意志。

《道德经》老子提倡“无为”,这和西方思想完全不同,孰是孰非?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就将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在书里,叔本华曾经说,斯宾诺莎说:“如果一块抛在空中的石头有意识的话,它也会相信是它自身的意志力量使它运动。”对这句话我只补充一点:石头是对的。给予石头的推动力量和石头的关系正如动机与我的关系,而在石头上所表现的内聚力、重力、刚性,从内在本质上来看,和我们身上发现的意志是一样的,如果石头有知识的话,在石头上所发现的也应当称为意志。

当然,这样的思想在东方的其他思想流派也有,比如古代很多人都认为“万物有灵”,一块石头、一座山峰、一处潭水都有他们的生命,将它们人格化。而道家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道家思想的根本就是反对这样“拟人化”的思想的,所以,老子才能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后面会继续分享更多有趣的中国哲学思想,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