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说禅论道 > 正文

思想是如何在18世纪的欧洲传播的?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9-14 11:42 浏览量:
思想是如何在18世纪的欧洲传播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18世纪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巅峰,欧洲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瓷器和茶叶,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实际上,除了瓷器和茶叶,欧洲人也输入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韩国国家文化研究所曾经组织学者进行深入研究,他们系统研究了欧洲引进孔子著作的情况以及对孔子的研究,并得出结论:18世纪,孔子思想在欧洲被广泛传播。

一、为了传教而学习孔子儒家典籍

十六世纪末,葡萄牙人开辟了直接和中国贸易的航线。教会很快就派出传教士,想对中国人传教。利玛窦就属于被派来传教的人之一。

 

 

为了方便传教,利玛窦等人除了学习中文,还开始学习儒家典籍,并用信件将孔子儒家介绍到欧洲。

1618年,《利玛窦中国札记》在欧洲出版,引起了强烈反响。不过当时的著作主要围绕中国的历史、现状等方面展开。

1662年,殷铎泽神父在北京编纂了《中国智慧》一书。他把《大学》和《论语》的一部分翻译成了拉丁文。这是第一本正式关于孔子的著作,书在中国出版,但却是在欧洲销售。

此时的传教士们已经不再局限于旅行考察,而开始从儒家哲学、中国文化、社会制度等较高层次来观察中国。

二、主张模仿中国

 


欧洲人对中国有了更高层次观察之后,一些对中国、孔子的研究报告开始出现。很多研究者主张模仿中国。

1668年,英国人韦布用英文撰写了《论中华帝国之语言可能是原初语言之论文》。他认为中国的君主政治是“世界上唯一的君主政治”,因为它是“依据正确理性的政治原理形成的”。

他主张英国君主应当模仿中国古代皇帝。这里的古代皇帝是指三皇五帝,孔子儒家对三皇五帝极其推崇,认为是君主典范。看来对君主的道德要求全世界都一样啊。

1675年,西班牙人纳瓦雷特出版了《对中华帝国的评价》一书。

 

 

纳瓦雷特认为,欧洲国家应当模仿中国的农本主义,提高农民地位,实行人性化的税收政策。

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李明神父,他在1696年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

李明高度赞扬中国轻赋税甚至免税的政策,特别是因为某个地方受了灾后,会被免征赋税。

看来当时欧洲的农民过得确实很惨,不然两位神父不会对农民地位问题如此关注。

李明神父还提到了中国的农民起义,他指出中国的皇帝虽然有无限的权威,但皇帝自己如果违反了习惯,民众就会起来推翻他。

这在当时的欧洲是不敢想象的,欧洲王权讲血统,平民和贵族之间有巨大的鸿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