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说禅论道 > 正文

我国民法典体现人文主义立法思想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5-29 09:53 浏览量:
我国民法典体现人文主义立法思想




王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在这个阶段,中国人希望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能够得到充分的确认和保障。所以民法典必须要把人文关怀的理念放在更为优先和关键的位置来对待,更加突出对人格权益的确认和保障,对今天的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作出回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法典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最值得关注和肯定的地方。 ——王轶访者供图

杨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们常说,改革开放之后,如果没有及时制定民法通则,就不能保证有今天的社会进步。而民法典是社会、经济和生活的法治基础,没有民法典,就无法进一步实现法治社会。所以民法典正式出台,必将开启法治社会建设的新篇章。依我所见,我国民法典是最具有时代精神特征的民法典。 ——杨立新 新京报记者 浦峰
5月28日下午,我国首部民法典表决通过,中国正式进入民法典时代。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体现了哪些立法思想?民法典出台对我国法治建设有哪些深远意义和影响?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参与民法典编纂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
王轶表示,民法典编纂于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换阶段,这应当是人类文明特殊历史时期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民法典。杨立新认为,这部民法典具有中国自己的鲜明特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法治表达。
焦点 1
民法典具有典范意义将开启法治社会建设新篇章
新京报:民法典表决通过,此前的审议稿显示共计1200多条。有网友担心,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要对所有民事行为作出规范,恐怕2000条、3000条都不够用。那么目前这1200多条到底够不够?
王轶:如果把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事项都在民法典中给出具体的答案,不要说1260条,1.26亿条也都是不够的。民法典有一些相对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规定,比如总则编设置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如果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项、一些争议和纠纷,在民法典上找不到具体答案,那么允许裁判者依据民法的基本原则、结合具体情形,去寻找裁判依据。所以我们总能在这部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民法典在民法和商法这一部门法中,处在最为基础、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地位,但我们绝不只靠一部民法典包打天下。民法典之外,调整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法律关系的单行法,公司法、海商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等商事领域的单行法,都会在民法典之外继续存在。而且,即便民法典正式施行,我们仍然可以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制定一些单行法律,去回应那些需要去做出回应的具体问题。
杨立新: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全覆盖”,我记得阿根廷民法典是4000多条,它就能涵盖所有的民事关系吗?也是涵盖不了的。我国民法典这1260条涵盖了主要的、基本的民事关系,以及民事主体的行为规则和裁判规则。而且,民法总则第一章“基本规定”第十条,规定得很明确,“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如果习惯也没有怎么办?那就适用法理。打个比方,有一个成语“天圆地方”,因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地永远也覆盖不了天。法律的规模和体量再大,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社会生活。即使写1万条也不够用,还会出现新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