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强国论坛 > 正文

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强国一代再出发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6-01 11:15 浏览量:
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强国一代再出发


    2020年的全国两会无疑与青年群体联系得更为紧密。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最高频词是“就业”,这事关今年874万大学毕业生的前途。在很多场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讨论问题时,总会谈到青年。

  比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院长罗杰被问起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感受时,这样回答:“其中之一就是对90后刮目相看。”他说,以前总认为90后都是孩子,在疫情关键时刻,他们用行动证明这代年轻人是有担当的,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极为精炼的简报里,有170处提到了“青年”或“年轻人”,“青少年”则出现了79次。在不同的小组会上,委员们讨论一些专业领域的问题时,也会捎上青年。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委员谈到法官队伍建设时,提出“让年轻人对职业前景有预期”。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委员谈到学术问题,强调要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权。

  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一个共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的中国面临历史上一个困难的时期。一季度,中国出现了1992年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2020年对几代中国人而言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是执政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这一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展开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新征程。

  “2020”曾是一个“远景目标”设置的节点,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大都自小对此有所耳闻,直到现在,来到它的面前。他们是“强国一代”。

  “从一个历史时期来看,没有哪一代青年能够像当代中国青年这样,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此之近。”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在“委员通道”上说,“愿同学们把青春的激情燃烧在奉献民族复兴的伟大岁月上。”

  接力棒

  全国两会已经宣示,中国将竭力实现2020年既定目标,稳住经济的基本盘,完成减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经济界别政协委员时,对大家说:“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

  两年多前,他在一次有关减贫的座谈会上说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

  “人生之大幸”,在于实现一个历史性的目标。

  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国一代代人的愿望。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关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达到60%。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国距离国际上所说的高收入社会门槛越来越近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指出,我们所需要的,是每个人都有发展机会、都能发挥智慧才能、都可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而不是大量低收入人群“被平均”到高收入行列的社会。

  他指出,振奋之余,也要有一些清醒。有些国家就是在这个发展阶段徘徊,甚至又掉了下去。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们有4亿人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达不到这个水平的人群还有近10亿。实现全面小康以后,建议用10年或略多一点的时间,使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8亿到9亿。

  这一代年轻人,要在一个有所积累的家底儿上继续积累财富,让家底儿更厚,把蛋糕分得更公平。

  35岁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上海市邮区中心局邮件接发员柴闪闪,19岁进城务工。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他立即想到身边打工的朋友们:他们需要更平等的发展机会。

  他记得,自己小时候盼望的“小康”,就是吃住无忧。那时候他最怕见到老师,因为家里卖完粮食往往还凑不够他和两个妹妹的学杂费。“小时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一年吃肉的次数可以超过过节的次数。”

  72岁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对记者感慨,自己这一代人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直在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而奋斗。现在接力棒要交到年轻一代手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要看年轻人”。

  今天的年轻人大都没有经历过饿肚子的年代,这些年里,总是有人担心他们缺乏坚强意志与远大志向。但是他们在今年抗疫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这些疑虑。忆起年轻医务人员在武汉并肩战“疫”的情景,张伯礼一度哽咽。“他们的表现,让人觉得国家充满希望,中华民族崛起后继有人!”“危难当前,年轻一代仿佛一夜长大。”

  这样的感触,很多人都有。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首席科学家朱涛所在的企业因在埃博拉病毒疫苗和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中的表现声名鹊起。他说,一旦有紧急任务出现,年轻同事连续加班、通宵达旦、住在实验室,“没有一个人喊苦”。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他们要派人去武汉开展临床试验。两个年轻同事毫不犹豫地出发了,在武汉一待就是两个月。直到他们归来,朱涛才发现,其中一位同事瘦了10多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