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科技创新 > 正文

1000余科技创新人才来了不想走,两江协同创新区聚才有“绝招”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5-13 16:50 浏览量:

  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创新生态

  摩方的惊艳,可以让人看出端倪。

  邓向星,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工学博士,现任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轻量化平台”负责人,凭着原创科研成果——铬基纳米硬质合金,于去年11月,从631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国际性赛事的金奖!

  两江协同创新区负责人透露,园区与重庆大学、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共建的明月科创实验班打破了传统学科分类界限、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新工科教育试点,努力培育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的未来产业领军人才。

  以高品质科创环境招人、留人


  该负责人表示,“我们以环境留人,明月湖美不美?五彩蜿蜒的环湖步道美不美?醉人的郁金香美不美?在一个生态唯美的地方创新创业,对高层次人才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严薇

  在研发领域方面,协同创新区通过引进高校院所及科研团队实现了创新领域的多元与密度覆盖,基本包括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纳米技术、基因编辑、深地深海深空等科技前沿,这为摩方提高材料的多样性与产品的丰富度供给了足够的场景保障,又为技术迭代与扩延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

  

1000余科技创新人才来了不想走,两江协同创新区聚才有“绝招”


  邓向星说,“生态唯美的地方很多,创新土壤丰厚的很少,兼而有之的地方,更是少之又少,协同创新区,是一个让我来了就离不开的地方,一个让我爱上的地方,一个可以释放我全部才智与身心来成就事业的人生舞台。”

  据了解,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正加快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创新生态,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协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共建沪渝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增强公共服务平台在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试验验证、设施共享等方面对企业的服务支撑能力,同时着力解决初创科技企业“首投”问题。

  在研发环境方面,协同创新区除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及创新空间载体建设,还提供纵向课题服务,协助引导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等积极融入本地“科技生态圈”,这为摩方扎根重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也为摩方打破地域及产业壁垒实现技术互动和共享提供了极大便利。

  去年年底,重庆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协同创新区,仅半年不到,摩方就“斩获”了2021全球光电科技领域大奖。

  摩方精密副总经理邹斐表示,科研资源的富集优势让我们能够融入一个开放合作、技术互动、资源互通、研发创新的生态体系,“资源富集,让我们有了扎根的理由”。

  同时,两江协同创新区还积极加强本土人才的发掘和培育,着力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目前,重庆新国大研究院、华师大重庆研究院等11家机构获批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