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科技创新 > 正文

夯筑科技创新基石,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0-12-26 14:45 浏览量:

  杨仁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市科委将从五个方面,助力北京建成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十四五”时期,北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窗口期,以“数字智能技术—数字智能经济—数字智能社会—数字智能城市”为主线,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率先走出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更好支撑科技强国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目前,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具备诸多先发优势: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正在进入全球科学中心行列;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以创新经济为标志的创新高地迅速崛起;世界营商环境排名稳步提升,创新生态充满活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位列第五。

  五是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制度创新,保障北京数字经济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围绕数字经济的数据开放共享、交易流通和监管等环节,加快推动相关标准规范制定,积极探索在互联网医疗、无人驾驶道路测试、载人自动驾驶测试等领域开展“监管沙箱”试点,推动数字经济治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三是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培育形成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布局5G、大数据平台、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建设,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部署“数据、算力、算法”为核心的公共底层技术和中试平台,大力推进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布局城市全域应用场景为牵引,聚焦交通出行、教育医疗、城市治理、产业升级等方面,加强“三链”联动,建立安全可靠有韧性的产业创新体系。提高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水平,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能级。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服务激发创新活力,创新生态环境优化显著增强。发挥中关村示范区改革“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并推广一批改革政策辐射全国。出台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科创30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政策,优化服务激发创新活力。北京连续两年排名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第一;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北京营商环境分值相当于名列全球第28位,为我国营商环境排名大幅提升作出积极贡献。制定实施“人才五年行动计划”,落实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出入境政策和20条新政,集聚培养一批战略科技领军人才。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落地。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打造形成中关村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等国际品牌活动。

  

夯筑科技创新基石,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四是加快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数字化是未来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将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智慧能源等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任世强、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朱建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孔磊、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舒毕磊、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伍建民、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服务保障处处长金鑫也分别介绍了相关情况。

  二是建设一批数字技术与经济融合创新平台,完善数字经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算力云平台建设,加速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科研创新进程;开展区块链“链工厂”平台建设,打造数字经济可信基础设施;搭建智能微系统平台,形成MEMS器件批量加工与封测能力;积极推动智能车联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提供平台支撑。

  五年来,我们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支撑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建设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应用数学等领域全新体制新型研发机构,为国家实验室建设先行探路。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十三五”期间北京地区单位牵头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覆盖全部民口专项,立项数量和经费投入均居全国首位。布局12个超算中心、46台全球算力500强的超级计算机以及凤凰工程、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19个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打造“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一区十六园”主阵地,“三城一区”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GDP的1/3。

  12月24日下午,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北京市“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北京市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杨仁全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五年来,我们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科技支撑疫情防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建立战时机制,出台加强新冠肺炎科技攻关“10条”,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疫苗、诊断试剂、药物研发攻关,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技术应用,科技抗疫取得重要进展。截至目前,全国有5支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其中北京研发占4支;全国有5个团队的中和抗体药物获批临床试验,研发均来自北京;全市9个诊断试剂产品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支持开发了AI影像辅助诊断产品、新冠肺炎线上医生咨询平台等新产品。深度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开展确诊病例溯源、流调和进出京人员风险识别,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仅用不到16小时精准锁定疫情传播源头并迅速确定高危风险人员。

  五年来,我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支持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自主探索。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超过了纽约、柏林等国际知名创新城市,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5年的13.8%提升至2019年15.9%。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实现翻番。涌现出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

  三是持续深化数字经济应用新场景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场景驱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为引领,实施应用场景建设“十百千工程”,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数字社会构建等方面,加快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发布高精尖产业“10+3”政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2019年,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1700亿元,是2015年的2.4倍;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出台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五新”行动方案。设立规模3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发布三批60项重大应用场景,项目总金额约196亿元。2019年,北京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1/4,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达到6.6万亿元,是2015年的1.63倍,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超2.5万亿元,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增长超八成,成交额70%左右输出京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