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杰出华人 > 正文

访客籍文化名人杨宏海先生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7-14 11:01 浏览量:
访客籍文化名人杨宏海先生

“世界客都”梅州素以文风蔚然、人才辈出闻名于世。这片文化沃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才俊名贤,他们或扎根本土,开基立业;或走出围龙,异地播芳。本文要介绍的,就是从梅州大地走出的文化名人——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宏海先生。

 

杨宏海祖籍今梅县区梅南镇官径村,1951年出生于梅城。父亲杨冀岳先生早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文笔超群,爱国爱乡。后回梅定居,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力。杨宏海深受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文艺并且颇具天赋。1978年,经过上山下乡和返城做工的历练之后,杨宏海考进嘉应师专(今嘉应学院前身)中文系,开始踏上了学习、研究和创作之路。

尊崇先贤黄遵宪

开展梅州客家研究

在嘉应师专期间,杨宏海发起创办该校首个文学社团及期刊《百花洲》,吸引了大批热爱文学的同学加盟。以此为纽带,他与北京大学黄子平主编的《这一代》,中山大学陈平原、陈小奇等主编的《红豆》等知名大学的文学期刊进行校际交流,邀请中大楼栖教授等为《百花洲》撰写稿件,期间还经常创作文艺节目,并与中文系师生出演著名话剧《于无声处》,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嘉应师专毕业时,梅州当地的报社与政府文化部门都邀请他前去任职,这在当时是颇为热门的职业。但在其父的影响下,杨宏海毅然选择了“坐冷板凳”留校任教。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求学问道,随后即到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因父亲经常向他提起梅州先贤黄遵宪,杨宏海在进修期间选修了“黄遵宪研究”课程,潜心研究这位客家先贤。黄遵宪“吾粤人也,搜集文献、叙述风土,不敢以让人”的文化担当精神,对杨宏海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发现,人们过去多从爱国诗人、外交家、教育家等角度研究黄遵宪,但黄遵宪注重采风问俗,在民俗学研究方面具有的突出贡献却鲜为人知。于是他通过精心爬梳,总结立论,写出《黄遵宪与民俗学》一文,由此被推荐出席1982年底举办的首届“全国黄遵宪研究学术交流会”,并在大会发言。当时《中国文化研究》特约编辑、著名学者杨天石先生也莅会,来自全国各地四十多名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中,唯独杨宏海这篇论文被杨天石先生慧眼选中并推荐在《中国文化研究》上发表,后来还荣获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83年,当代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等发起创办中国民俗学会,并在北京举办首期“全国民俗学讲习班”,杨宏海作为广东代表参加了这个讲习班。早在1927年就主编出版《客音情歌集》的钟敬文教授,对杨宏海这位客家小老乡热情有加。当杨宏海提出拟回乡创办民俗学会与《客家民俗》报时,得到了钟老的热情扶持,欣然应允为其题字。1983年,梅州第一个客家民俗研究组织——嘉应师专客家民俗学会成立,《客家民俗》作为《嘉应师专报》的增刊也正式创刊。创刊号发表杨宏海撰写的《访中国民俗学会主席钟敬文》,记载了这位学术泰斗与梅州客家研究的不解之缘。《客家民俗》吸引了大批客家研究者参与,如嘉应师专的杨冀岳、陈修、刘南彪、叶云章、刘发清、邓仕宏、赖绍祥、谢友祥、罗海鸥、叶小华、房学嘉等人纷纷参与;同时还吸引了罗滨、陈美豪、蓝凤翔、黄火兴、汤明哲、程志远等一批社会各界的专家,旋即掀起一股客家研究的热潮。而杨宏海率先开展对黄遵宪、丘逢甲、李金发、张资平、陈国凯等客籍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发表系列文章,并与陈美豪等人将民俗研究会与《客家民俗》报从嘉应师专扩大至全梅州市范围,使之成为当年梅州乃至国内客家研究的前沿阵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