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杰出华人 > 正文

胶东文脉之名人雅士 首推吕海寰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6-25 09:13 浏览量:
胶东文脉之名人雅士 首推吕海寰


清末,逊清遗老“组团”到青岛,团体中有掖县人赵尔巽、吕海寰,黄县人于式枚、莱阳人王垿等,由于是山东老乡,又避居青岛惺惺相惜,他们经常会聚在一起。在这些人群中,经常提及的名字是吕海寰。

齐燕会馆经常设宴招待吕海寰,希望他多为乡梓做事;青岛首富刘子山也会备下厚礼,拜访他;吕海寰还会在家里请客,客人中有李家驹、于式枚、劳乃宣、李德顺等人;就连青岛遗老们合资开办草帽加工厂,发生了冲突,都是吕海寰从中斡旋,决定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加工厂的去留,结果多数人同意关闭,清吏联谊会停止活动,转而去参加尊孔文社去了。

于是,清朝胶东代表人物我们选定了吕海寰。那么,吕海寰是谁?

吕海寰(1842~1927年),字镜宇,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驻德国、荷兰两国公使,工部尚书、钦差商约大臣、兵部尚书、外部尚书、督办津浦铁路大臣,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

简单的履历证明了他在清朝显赫的地位。吕海寰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低级幕僚家庭,家道中落。吕海寰自幼聪慧异常,后来为了生活所迫去顺天(今北京)大兴县谋生,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得到了主考官、协办大学士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李鸿藻赏识,从此涉足外交事务,后来担任清政府兵部员外郎。时逢日本强迫清政府拟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条约,他将“洋货照完半税”改为“照完正税”,“准日人在通商口岸城镇运货设行栈”改为“通商口岸之城镇”等等,密报总署,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了补救。泰安、江阴两教案及英国轮船以在台湾被扣留检查为由要求赔偿损失一案均处理得有理有节,中外钦服,遂以善办外交闻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李鸿章专门推荐吕海寰为驻德国、荷兰大臣。这一年的冬天,德国借口巨野教案侵占青岛。二十六(1900年)年,德国驻清公使克林德向巡街清兵开枪被自卫清兵击毙,德国大哗。不少驻德公使劝吕海寰逃离柏林,可他始终坚守职位,凡是涉及国体主权方面的事情都据理力争,毫不妥协。《辛丑条约》签订之时,德国方面突然提出清朝使节面见德皇时行跪拜礼。吕海寰极力斡旋,方使赴德的清使醇亲王免行跪拜之礼。回国后督办津浦铁路,阻力重重,举步维艰。吕海寰苦口劝导,解决了浦口站之泺口桥两大关键问题,使铁路顺利通车。

辛亥革命后,吕海寰来到青岛,因为驻德国公使的身份,他受到了德国和清政府的重视。清室退位,因吕海寰与德国的关系,举家入住青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