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和谐民生 > 正文

五大举措织密“十四五”民生保障网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9-17 10:44 浏览量:
五大举措织密“十四五”民生保障网



   “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9月15日举办的幸福东北“云座谈”上,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黄洋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辽宁省民生建设将重点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创新、抓改革展开。

  黄洋介绍,“十三五”以来,辽宁省围绕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文化旅游提升、社会服务兜底、公共体育普及、全民健康保障等5大工程,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73.5亿元,安排省本级投资10.24亿元,支持约870个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效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小区改造等专项工程,辽宁省争取国家各类资金268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33.24万套,老旧小区改造1353个,受益人口54.5万。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压力,辽宁在疫情期间向市场投放储备冻猪肉6000余吨,并及时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近6亿元,惠及近1000万人次。

  黄洋强调,当前,辽宁省“十四五”规划正在紧张编制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规划的重中之重。辽宁将从五个方面着手推动民生建设高质量发展,织密“十四五”民生保障网。

  一是补短板。在“十三五”基础上,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党中央提出的“七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强弱项。民生短板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元供给不足。“十四五”时期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铺垫期,在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引入投入多元主体,扩大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为2035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提质量。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群众生活品质大幅提升,需求更趋多元化和个性化,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应适应这一变化,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水平。

  四是促创新。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也离不开创新技术和创新模式的有力支撑。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公共服务领域已经得到切实运用,未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民生领域。

  五是抓改革。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发挥社会事业在稳定保障民生和实现共享共治中的基础性和兜底性作用,同时通过社会事业的发展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