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和谐民生 > 正文

南宁刘圩镇:肉牛产业打开农民就业新天地

来源:未知 时间:2021-09-07 18:46 浏览量:

南宁刘圩镇:肉牛产业打开农民就业新天地


刘圩镇距离南宁市城区30多公里,虽然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此前,这里的贫困人口却占到了青秀区的一半。十多年前,由于发展落后,待在家里无事可干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小孩在家里。

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

近几年,看到家乡变化的村民们陆续开始回乡创业就业。早些年离开家乡的刘圩村村民郭际先就是其中一个。

上午七点半,刘圩镇刘圩村的村民郭际先早早来到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干活,他上班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启动草料车,拉着前一天调配好的草料,挨个牛棚进行投喂,牛棚里的牛听见草料车的声音,都自觉地站了起来。

郭际先说:“牛知道有东西吃的来了。我们刚开车到那边,车都没看到,那个车响它都知道了,都排队出来吃东西。”

一个小时过后,郭际先就熟练地完成了15个牛棚的投喂工作。因为目前养牛基地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运作,从草料调配到喂养,再到粪便清理,均由他和另一名伙伴两人就能完成。

郭际先说:“来到这里就是帮看牛。扫扫牛掉出来吃的东西,有的要扫掉。然后再观察那些牛,体质情况,看哪个要增加食物,就给它增加一些食物。”

进入牛场工作前,郭际先曾经去过广东打工,2011年成家回到南宁后,为了多赚生活费,他又跟随村里的包工头到南宁市区工地“搬砖”,每天仅靠着一部电动车往返工地,去一趟工地都至少花费了一两个小时,非常不方便。

郭际先说:“有一次小孩感冒发烧了,我从南宁工地赶回来又下着大雨,开个电动车回到半路又没电。哎呦,又淋雨。后面我叫我兄弟去拉我回来,反正很麻烦。”

工地离家远,郭际先最担忧的还是照顾家人。2018年春节过后,他通过招聘,来到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进行养牛技术培训,经过三个月的学习,郭际先顺利掌握了肉牛养殖的基础技术,并进入到示范区的养牛场工作。而让郭际先最开心的是,这份工作的地点距离他的家刘圩村只有不到两公里。

郭际先说:“不用整天操心,原来小孩一感冒干嘛的、不舒服的,我要从南宁工地跑回来嘛。现在我在这里就是五六分钟的路程,跟领导说我小孩不舒服,请一个小时的假,一下出去办好了我就回来。”

郭际先如今已经算是养牛场里的熟练工,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但郭际先并不满足。这几年,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的发展迅速,周边12个行政村先后参与到肉牛养殖产业中,不少合作社以及养殖大户通过肉牛养殖挣到了钱。他自己也在盘算着自己的“养牛梦”。

郭际先憧憬着未来:“再过几年,我小孩都读高中了嘛,也有点本钱了,想自己养,我就放得开手了,现在我就认真地学习那个技能。”

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

刘圩镇有12个行政村,随便走进一个,跟村民聊上两句,很有可能,他所从事的工作就和田野牧歌肉牛养殖项目挂上钩。

2015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刘圩镇启动了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项目。六年来,示范区建成标准化牛舍23栋,存栏种牛超过3000头,3000多户农民参与到肉牛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发掘出了不少赚钱门路。

总台驻广西记者张垒走进刘圩镇的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深入了解产业示范区是如何带动周边农户就近就业的。

刘圩镇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附近村的村民,他们基本从事的,就是除草、清洁、工程建设等工作。示范区负责人伍关宗介绍,养牛场大部分基础的工作,能雇佣周边农户,就让周边农民来做,也就不从外面专门请人了。

家门口有了就业、致富机会,许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除了郭际先这样,在示范区参与养牛外,还有的在示范区里当焊工、开挖掘机、跑运输等等等等。高峰期时,仅仅是谭村这一个村,就有近100人在这里工作。

原来农闲时,经常有人聚在村里小卖部打牌,赌点小钱。现在,小卖部成了务工信息传播中心,大家每天都会到这里看看,示范区都有哪些工作需要人手。

依靠示范区,附近村民每年可获得劳务收入六七百万元,不少村民还购买了小汽车。除了养牛,刘圩镇的农民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劳务做工、工程建设、种植牧草等多种方式获得收入。到目前为止,六年时间,仅工资一项,示范区已为农民工累计发放3500多万元。

围绕着肉牛产业链,当地村民可谓是广开脑洞,就连以往看不上眼的丢弃废料,也转身成了增收的新法宝。

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内的肉牛。

到达刘圩镇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时,正赶上“牛魔王”们的饭点儿。看着饲养员推着一车午餐到来,棚栏里顿时哞哞声四起。

不一会,叫声就被咯吱咯吱的咀嚼声所替代。时而,“牛魔王”抬起头旁顾左右,看看谁吃得比自己快。从它们眼神和滴淌着白沫的嘴巴可以看得出,填饱肚子后,这帮吃货是何等的满足。

每每看到此景,负责人伍关宗都笑个不停。为了照顾好这帮“财神爷”,他是一点不敢马虎。

伍关宗说:“这些都是合作社送来的,一车一车送来的,像玉米杆啊。这个是村里面种的牧草,这个是村民今天早上送来的。这里有生物质发酵的味道,酸酸的味道。”

吃着碗里望着锅里,伍关宗想牛之所想,这顿还没等吃完,下顿已经开始起灶。距离牛栏不远处,一车车牧草、秸秆等待卸载,经过微生物发酵后,便成了一道牛之大餐。

伍关宗介绍:“这个是打碎了的,它的蛋白比较高,喂奶牛、水牛、肉牛都是很好的饲料。这一车大概是8000块钱,如果没有企业收的话,分文不值,一把火烧掉了,但是有肉牛企业它就是钱啊。”

以前,这些玉米杆、甘蔗叶,在农民眼里都是废料。一到收成季节,就地焚烧成了唯一的处理手段,漫天浓烟遮云蔽日。而如今在伍关宗眼里,这些都是宝贝。

伍关宗说:“玉米杆、花生秧、甘蔗尾叶,不仅是这一个地方好,整个周边对养牛都好。因为它解决了秸秆转化饲料问题,这是南方的巨大资源优势,北方没有那么多秸秆的。南方的秸秆资源是多元化的,一年四季都有的,特别是在广西,一年四季都有青饲料可以喂。”

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投产六年来,已经累计向农民发放秸秆回收费超过5000万元,几乎刘圩镇每家每户都参与其中。以前的废料,成为了农民家门口致富的香饽饽。

伍关宗说:“我们想在秸秆回收方面加大力度。在秸秆饲料转化为生物饲料的产能方面实现规模化、工业化,进行更大程度范围内的扶植和带动,做更多的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