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创业故事 > 正文

高校社团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

来源:未知 时间:2020-11-24 16:04 浏览量:
高校社团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



 

 

新时代课程思政化视域下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错配问题研究课题组,以全国26省百所高校的25123位学生的调查问卷为样本,通过独立样本检验考察拥有不同社团骨干经历的大学生在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即创业教育、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要素认知、创业能力、创业激情、创业政策满意度、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等10个构念上的现状与差异特征。对有无社团骨干经历的两类学生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并对问卷最后设置的开放性题目进行文本分析。

社团骨干经历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功不可没

有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在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无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突破874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就业结构性错配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是参与高校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学生自我管理的社团组织,并担任社团骨干以获得素质和能力上的锻炼。社团组织,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组织性、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自律性等特征,成为高校提升社团骨干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理论上,作为提前进行社会化的大学生,高校社团组织的社团骨干能够通过组织和参与一系列活动,有效提升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团队组建能力、资金筹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具有社团骨干经历的大学生与没有社团骨干经历的大学生,他们在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各影响因素上的现状如何?有何差异特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如何借助社团功能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让我们基于课题组调研实证研究以及文本分析深入探讨。

经过多方面深度数据挖掘,通过对有社团骨干经历与无社团骨干经历两类学生的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现状与差异特征进行对比,我们发现,社团骨干经历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功不可没。

有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在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无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见图表)。无论有无社团骨干经历,两类学生的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均在3.33以上,处于中等程度,且两类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得分都整体偏低。

同时,数据显示,无论有无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从创业动机到创业能力再到创业行为均呈现出递减的结果,这反映出两类学生对于创业行为“知信行”的不统一。而且,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缺失劳动教育因素,同时缺乏科学劳动观。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企业没能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对于校企育人的导向作用,只是被动地接受或配合高校单方制订的校企协同育人方案。

充分发挥社团功能作用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

高校应充分发挥社团功能作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同时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助力纾解就业结构性错配问题。

建立健全社团骨干轮任机制,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有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在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无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基于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而组建的团体,主要活动内容包括争取资源、组织活动、招募成员和经验交流,而社团成员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社团与外部环境的资源交换,基本都是围绕计划组织、执行力调动和内部奖惩机制展开,实际上是模仿市场主体开办和运营的过程。通过对标企业与社团组织在“目标愿景”“核心业务”“组织模式”“奖惩机制”等维度的诉求,发现高校社团与企业在此几项内容对比中呈现了相当高的相似度,比如对于“目标愿景”,高校社团层面注重规模持续发展壮大,提升影响力,企业层面注重保持盈利能力,提升市场占有率,由此说明双方均呈现扩容增量的特点。又如“组织模式”,高校社团层面注重科层制或扁平式管理,企业层面注重科层制,由此可见双方均采取了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再如“奖惩机制”,高校社团层面注重职务调动,企业层面注重职务调动及薪酬调整,由此说明双方均包含了职务晋升或薪酬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可见,社团和企业的目标愿景、核心业务、组织模式、奖惩机制等行为模式同大于异,社团骨干经历可无缝对接企业工作经验,故其干事创业热情、创新创业意识、资源整合、团队组织、自我成就等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指标均显著高于无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

有鉴于此,社团骨干轮任是高校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的一条重要而有效渠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应建立健全社团骨干全员轮任机制,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社团骨干实行学期轮流担任制,创新全员轮值机制,让每位有意向的学生都可以选择在不同学段、不同的机构里轮值担任不同层级的职务,以充分锻炼、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规划统筹能力等创新创业能力。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学习雕刻工艺。曹建雄摄/光明图片

样本介绍

新时代课程思政化视域下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错配问题研究课题组,以全国26省百所高校的25123位学生的调查问卷为样本,通过独立样本检验考察拥有不同社团骨干经历的大学生在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即创业教育、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要素认知、创业能力、创业激情、创业政策满意度、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等10个构念上的现状与差异特征。对有无社团骨干经历的两类学生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并对问卷最后设置的开放性题目进行文本分析。

社团骨干经历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功不可没

有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在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无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突破874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就业结构性错配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是参与高校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学生自我管理的社团组织,并担任社团骨干以获得素质和能力上的锻炼。社团组织,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组织性、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自律性等特征,成为高校提升社团骨干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理论上,作为提前进行社会化的大学生,高校社团组织的社团骨干能够通过组织和参与一系列活动,有效提升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团队组建能力、资金筹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具有社团骨干经历的大学生与没有社团骨干经历的大学生,他们在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各影响因素上的现状如何?有何差异特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如何借助社团功能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让我们基于课题组调研实证研究以及文本分析深入探讨。

经过多方面深度数据挖掘,通过对有社团骨干经历与无社团骨干经历两类学生的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现状与差异特征进行对比,我们发现,社团骨干经历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功不可没。

有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在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无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见图表)。无论有无社团骨干经历,两类学生的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均在3.33以上,处于中等程度,且两类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得分都整体偏低。

同时,数据显示,无论有无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从创业动机到创业能力再到创业行为均呈现出递减的结果,这反映出两类学生对于创业行为“知信行”的不统一。而且,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缺失劳动教育因素,同时缺乏科学劳动观。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企业没能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对于校企育人的导向作用,只是被动地接受或配合高校单方制订的校企协同育人方案。

充分发挥社团功能作用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

高校应充分发挥社团功能作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同时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助力纾解就业结构性错配问题。

建立健全社团骨干轮任机制,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有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在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无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基于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而组建的团体,主要活动内容包括争取资源、组织活动、招募成员和经验交流,而社团成员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社团与外部环境的资源交换,基本都是围绕计划组织、执行力调动和内部奖惩机制展开,实际上是模仿市场主体开办和运营的过程。通过对标企业与社团组织在“目标愿景”“核心业务”“组织模式”“奖惩机制”等维度的诉求,发现高校社团与企业在此几项内容对比中呈现了相当高的相似度,比如对于“目标愿景”,高校社团层面注重规模持续发展壮大,提升影响力,企业层面注重保持盈利能力,提升市场占有率,由此说明双方均呈现扩容增量的特点。又如“组织模式”,高校社团层面注重科层制或扁平式管理,企业层面注重科层制,由此可见双方均采取了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再如“奖惩机制”,高校社团层面注重职务调动,企业层面注重职务调动及薪酬调整,由此说明双方均包含了职务晋升或薪酬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可见,社团和企业的目标愿景、核心业务、组织模式、奖惩机制等行为模式同大于异,社团骨干经历可无缝对接企业工作经验,故其干事创业热情、创新创业意识、资源整合、团队组织、自我成就等创业行为以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指标均显著高于无社团骨干经历的学生。

有鉴于此,社团骨干轮任是高校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的一条重要而有效渠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应建立健全社团骨干全员轮任机制,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社团骨干实行学期轮流担任制,创新全员轮值机制,让每位有意向的学生都可以选择在不同学段、不同的机构里轮值担任不同层级的职务,以充分锻炼、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规划统筹能力等创新创业能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