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名片 > 城市名片 > 正文

郑州5年海绵城市建设失效了?专家:这个观点有失偏颇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1-07-22 19:22 浏览量:

在灾害难测的情况下,如何减少灾后损失呢?

他表示,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郑州处于内涝多发地带。在中国境内,副热带高压一般上至黄河流域附近。今年副热带高压带来的暖湿气流非常强盛,形成了强降雨,而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地势相对较低,黄河在郑州已经成了悬河,增加了排水困难和抵御雨洪风险的难度。

" 郑州气象 " 官方微博消息称,郑州市气象局对这次出现的特大暴雨做了数据上的梳理和统计:17 日 20 时 -20 日 20 时,这三天的过程降雨量达到了 617.1mm。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 1951 年郑州建站以来 60 年的历史记录。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 640.8mm,相当于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小时降水、日降水的概率,重现期通过分布曲线拟合来看,都是超千年一遇的。

" 新城新区由于规划得当,在灾难来临时受影响比较小。比如此次的郑东新区和 2018 年 7 月 24 日天津遭受台风过境时的中新生态城。" 他说。

在他看来," 郑州内涝是其海绵城市设计失效 " 的观点有失偏颇。" 事实上,郑州城区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是和其城市规模相匹配的,如果按照此次极端情况来设计,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该教授还表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地对土地开发程度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土壤涵水能力下降,土地硬化率提升,当暴雨来临时,瞬时地表径流增大,内涝风险增加。

" 但从规划角度来看,还是有改进空间的。" 一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城市规划时,每个城市会根据往年的降水量作为参考,来界定其地铁建设的降水施工方案。对于人口密度增加快、工程建设强度高的郑州而言,其城市的地面蓄水空间还不够,城市轨道建设的降水预期标准还需定的更高、更新的更及时。

" 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适度冗余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韧性城市建设的要求。" 吕红亮称,具体来看,可以通过预留预控防护空间、雨洪空间、减灾空间,降低城市密度和城市暴露度;通过适度冗余的设施建设,提升防御水平;通过在新城新区适度提高建设标准,包括提高城市标高,扩大行泄通道预留、提高排水管网能力并推动低影响开发。

吕红亮认为,各地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聚焦于如何融合该城市的生态建设模式和城市更新模式,因地制宜,建设防洪体系和开展内涝防治工作。" 要想系统化推进这项工作,一方面,要进行全域和流域两个尺度的同时治理,即是根据全域尺度,强调大型行泄通道、留足调蓄空间,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做到上下游体系的协同;另一方面,需推动低影响开发模式,从而在大灾时降低再损、小灾时有效防范。"

郑州5年海绵城市建设失效了?专家:这个观点有失偏颇

2016 年,郑州成为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17 年发布《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 年)》,在水安全方面,标准为:城区与航空城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 50 年一遇,其他规划区的内涝防治标准为 20 年一遇。规划区防洪标准为 200 年一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 100%。

相关新闻